|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整整30年了。但不管离家多久,也不管身在何处,家乡门前那条蜿蜒曲折,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鱼儿撒欢的小河,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家乡是川西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有一条自西向东,弯弯曲曲的小河。记得小时候,姐姐、哥哥经常带我到河边去玩儿。姐姐洗衣、洗菜和淘米,哥哥洗澡、摸鱼和放鸭。那时我年纪小,只敢站在离河边远远的地方看,我常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到河边去玩耍啊。
小河从村里的小学北侧涓涓流过,整个小学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去玩,在河岸边捉虫子、到河边小树林捉迷藏、在小河两岸“打土仗”。阳春三月,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河边的柳条儿随风飘荡,各种野花竞相绽放,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股香味儿;盛夏季节,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大家光着身子 “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摸鱼虾、捉黄鳝、打水仗、扎猛子……河边飘荡着欢乐的笑声;金秋时节,河边的树上挂满了大小各异的野果,但多数不能吃,能吃的只有桑椹、野枣等,一阵风吹过那些或黄或红的树叶随风飘落河面,顺着河水流向远方;冬天一到,小河进入枯水期,平常3至6米宽的河面变成了一条小溪,只有在拐弯或者有回水的地方才能找到水面较大的水塘,这些水塘便成了村民们洗衣、洗菜、挑水浇地的好去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发展起来,小河上游陆续建起了几家工厂,以往清澈见底的河水逐渐变得混浊不堪,有时还有大片大片的油污和白里发黄、久久不散的水泡,河里的鱼虾种类越来越少……很难再看到婶婶、阿姨、姐姐们在河边洗衣、洗菜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孩子们在河里打闹、戏水的欢声笑语,唯有村民浇地、浇菜仍然从小河里挑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军离开了家乡。上军校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当我来到小河边,看着越来越窄的河道和有些发黑发臭的河水,我感到震惊。随行的哥哥告诉我说:“你当兵走后不久,上游的牛王村又新建了好几家工厂,现在河里的水主要是这几家工厂排放的废水。因为水量小了,许多村民就利用枯水期将河里的淤泥挖出来,填补在靠近河边的自家林地或自留地里,一来二去河道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听完哥哥的解释,我的心里多了一份酸楚。后来,我又陆续回过几趟老家,小河给我的感觉就是河道越来越窄、水量越来越小、水质越来越差,简直是一条臭水沟。
从部队转业时,或许是因为环境保护是民生工程,或许是因为我有一种“制服情结”,或许是因为我牵挂着家乡那条早就被污染的小河,或许是因为……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保部门。转业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当听说本村有位学姐在老家区环保局工作,我便专程去找她反映小河被污染的事。她告诉我:小河被污染的事,她早就知道,也曾多次向镇上负责环保工作的领导提过整治意见和建议;镇上也不是没有整治,但多数时候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那几家往小河排污的厂子都是镇里的纳税大户……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环保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干。
因为琐事缠身,我已多年没回老家,但却时常梦见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一次与姐姐电话聊天时,她告诉我:小河上游污染最严重的两家工厂已被关停,剩下几家全都上了污水处理设施,现在小河的水又清澈了起来,只是河里几乎见不到什么鱼虾。
去年清明回乡,我再次来到小河边,看着眼前这条已经裁弯取直,土堤变石混,河床也铺成混凝土的完全变了样的小河,我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我深知:如果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小河不会再次变清澈,更不会旧貌换新颜。河,还是那条河,但再也不是那条令我魂牵梦绕的小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