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0

书法,永在于生活(文艺创作谈)

发表于 2022-1-8 20:16: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对于以汉字为艺术创造对象的书法艺术来说,自1905年废除科举、采用西方学制以来,书法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技能”而非“艺术”,处于边缘和自发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

  中国书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努力开拓书法艺术的活动场域,不仅通过送文化下乡等坚持文化惠民,通过“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等积极推进书法教育普及,而且创新书法展览机制,全面推动书法创作与生活、与人民的结合。2019年,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举办“中国力量——全国扶贫大展”,要求参展书法家到一线采集当地或者本行业的扶贫故事并撰写文稿,然后以书法的形式加以表现。原本一瓶墨、一张纸、一支笔、几方印就能完成的书法创作场域,被大大拓宽了。这是一个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内心情感的过程,更是“生活—文章—笔墨”三者相互碰撞、交流以至融通的过程,书法因此不再只是个体的笔墨游戏,也不再只是传统书风的当代复刻,而是面向生活、面对人民的新感受和新笔墨的生成。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参与其中的每一位书法家都能够迅速突破自我,但整体性的创作导向却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笔者有幸参与了整个策展过程,充分感受到了这种拓宽所带来的变化。

  反观书法史,不难发现,扎根生活正是书法艺术所以成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根本原因之一。书法时时刻刻与人民的生活融于一体,碑榜、联匾、尺牍、文稿、招牌、书籍等都产生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之中。生活离不开文字,而只要有文字,就有书法艺术发挥光彩的空间。历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不具有深刻的生活内涵,或典型地展现某一群体、个体与时代相激荡的命运和情感,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或集中地展现某一时代某一类型生活的印记和精神,如先秦金文、汉代简牍和北朝碑刻。即使在电子化的今天,历代经典书法和当代书家的创造,如柳体、舒体、启功体,经过数字化,也正闪耀于各种屏幕之上。

  弘扬书法的历史传统,创造新时代的笔墨辉煌,使书法切时如需,永在于生活,书法家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

  (作者:叶培贵,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