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9|回复: 0

短视频外,科普还能怎么“普”?

发表于 2022-1-12 19:59: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火了、短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圈粉”、物理“吴姥姥”走红……各大短视频平台正掀起一股科普热,不少教授、专家化身科普主播,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可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失。于国,可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唯有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不会后继乏人。

  全社会对科普重要性的认识日渐加深,也是科普短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科普达人,不仅有像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物理“吴姥姥”这样的“大咖”,还有科研人员、中学老师以及热爱科学的普通人等。尽管他们背景不一,但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高深的科学变得“好玩”,并通过有效的渠道“进入寻常百姓家”。如物理“吴姥姥”,会将鸡蛋、晾衣架、硬币等生活用品变成实验器材;再如“模型师老原儿”宁原,则擅长通过手工制作的逼真模型来呈现科学原理。他们拉近了寻常百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不断点燃其科学热情,促使其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不断升级,而这股持续高涨的热情又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科普……

  如何将这种良性循环持续推动下去?除了短视频,科普还能怎么“普”?关键在于一个“细”字。要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人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来“定制”科普方案。如针对老年人群体,现阶段老年人更喜欢通过现场交流的方式接收新知识,那就不妨多开辟线下渠道,如邀请更多科学工作者走进社区老年大学,传授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再如针对青少年群体,他们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但他们也很注重现实场景的互动式体验,这意味着除了线上科普外,还要将科学“大咖”请进校园,并让各类科技场馆更加“好玩”,让青少年真实地感受科学之美。如此针对不同人群构建更为立体、多元的科普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科普短视频可能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也能将科学知识融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胡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