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91|回复: 1

【写作课--450】写景常用方式

发表于 2022-1-15 09:36: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比如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就是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

还有刘禹锡的 石头城 等等

2、动与静的结合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的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前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后面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这种交错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这涉及到声音与颜色,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 愁 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实的

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 三四句虚写景

5、点与面的结合

这是说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要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是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是属于面的铺陈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声色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写景是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 不能忽视

另外 写景状物着色也很重要

色彩可以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做到诗中有画,诗歌因此往往比绘画更具别样的含蓄美。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色彩还可以表明写作的季节。


如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早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是仲夏

更重要的是色彩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外现,寄情于景,色由心生。色彩的描写往往可以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处境。简而言之,色彩入诗,就会使诗歌意美景丰,余韵无穷。

景物都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人对景物的感知,主要是凭借视觉对色彩的感知,所以 写景状物 着色 是一个很最重要的手段。

什么红、绿、黄的 什么春色  秋色 残月 昏灯的

司空曙说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就是运用色彩描写,为诗歌景象笼罩上黯淡凄迷的色彩
仅仅凭借修饰对象来描写诗歌景像还远远不够。还要谋划场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夜雨 就是为平明送客营造黯淡冷清的氛围 铺设场景。

李白喜用白字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李贺喜欢运用各种艳丽色彩,成就其独特的冷艳诗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新奇浓重的色彩渲染黯然凝重的氛围

在古诗人笔下,色彩产生了神奇的魔力,成为古诗人的最爱。今人学诗词当合理运用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9:36:56 | 查看全部
动与静的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