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254|回复: 1

好文字是冷铁打造的壶,看着是冷的,摸一摸却热到心头

发表于 2022-1-17 19:36: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自带一种野生的力量

文/何大草

我与红丽没有见过面,文字相交却已有十几年:她是编辑,我是作者。同时,她是作者,我是读者。凡在报刊、公号上见到她的作品,我定会细读一遍。有时会赞叹,写得真好啊。有时则以为,其实还可以更好些。总体而言,她的笔是有力的,文字有很强的感染力。我读了她的长文《江上》《给喜欢的人写信:致李商隐》,默然良久,又读了一遍。还推荐给学生,嘱其好好学习。也到当当买过她的书,譬如《一人食  一粟米》,读了满心欢喜。

亏他眉清目秀。如若是个胖子,可能就隐而不叙了。女作家、女性,大概都是有点分别心,以貌取人的。红丽曾为三棵细长的白菜写了一段话:“曾在普洱菜市看见一种菜,清铄高瘦。老人们爱买,一两棵放在竹制篮子里,绿灰相间,诗意流泻……菜啊人啊,一瘦气质就出来了。”而在桐城文庙见了孔子像,直感慨胖了些,不该这么胖:“知识分子不能胖,一胖,便蠢了。”

这自然是偏见,近于恶搞,然而有趣,读着一股子爽气。

虽然我在红丽的异乡中读到了故乡,但,这无数的故乡,也只有在异乡才能写得出。

近百年的艺术家中,我很喜欢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读过两三遍,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中年“五出五归”和“衰年变法”。五出五归后,他的眼界自此阔大,而画格更高。衰年变法,则不再走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自创红花墨叶法,成就一代大师。

《河山册页》让我联想到五出五归。那,衰年变法呢?她实在距离衰年还远得很。不过,我还是期待她有变法,不必衰年,在盛年、日常,在下一篇文章、下一本书中:依然有才气、野气、生辣味,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

最后一段话,是我写给红丽的;我也时常对自己这么说。


山中日与夜

钱红丽/文

孩子每年暑假外出旅行一次,核心内容不外乎登山。我喜水,在家找不着知音,次次落单。自幼儿园始,他陆续拜访过玉龙雪山、苍山、黄山、华山、天柱山等。辛丑年暑期,由于疫情,学校下发通知,不建议出省旅行,原本的登庐山计划,暂时搁浅。退求其次,登皖地省内一座山。

眼看他们即将出发,我忽觉无聊,表示愿意一起去。双膝有恙,爬山是不可能的,待在民宿看书,顺便眺望一眼山峦,洗洗眼睛,也好……

民宿坐落于半山腰,整洁,安静。

人被群山环绕,有不踏实的失真感。青山隐隐中,无所不在的钴蓝端坐天庭,白云自四面八方聚拢,将世间的洁净度过滤了再过滤,眼界里的一切,均是亮堂鲜妍。

烈日下,伫立民宿门前,眺望群山……远山毗邻处,飘着绸缎一样的云彩,距我如此之遥,却似近在身边,仿佛一伸手,便有着触感的润凉沁人,米白色,上好的桑蚕丝,鸟羽一般轻盈。

烈日如瀑布倾泻,晒得脑壳疼,但,只要望一望山巅流云,一颗心刹那间,陷入深厚的寂静中。

这座山,七八年前,来过一次。对于这里的云彩,记忆犹新。

午后,闲逛,遇一禅院。门半掩,好奇心驱使我们擅自闯入。

偌大院落,阒寂无声,空无一人。花圃里,许多绿绿红红的花,肆意开放。烈日铺天盖地,使人世更加静谧。自上院,至下院,闲走,闲看。坐一架葫芦凉荫里歇息。孩子站在一池流泉旁,渐发现,自己走到哪头,一池红鲤跟到哪头。它们大约饿了,拿出沙琪玛,捏成碎末,喂食它们……

一架葫芦真好看,绿的叶,丛丛簇簇,聚啸于竹架之上,唯有葫芦,是沉潜着的,垂坠而下。蝉在树上嘶鸣,耳畔风声一阵紧似一阵,反衬于人心,却又那么静。

渐渐,有诵经声。移步上院,师父们正做晚课,木鱼声声,磬声碧翠。是的,磬声是有颜色的,它一定是翠碧色的,跳动着的绿色。我们站在高耸的木门前,与诵经的师父们,隔一道门槛,听得入迷。

槛内槛外,自是别样。

身旁两株玫瑰,如火如荼,人间还是那么静。

一直不曾离开,等到住持,家人上前说明来意:可否留下用一顿素斋?

师父爽朗一声:可以呀。

她戴竹斗笠,行路一阵风,僧袍飘拂,仪态丰盈,像极敦煌壁画上菩萨。

晚餐,有新煮的面,刚蒸的馒头,炒饭……佐餐的,是红烧扁豆、腌豆角、腌黄精等。

我们一家,低头静静吃面。主持堂食的师父于食客间巡视一番,见我们碗里只有面,她立即端起菜盆,为我们添菜,轻言:多吃菜,抵饿。

众人食完,她们方才端碗。许多大师父,皆过午不食了。

天色向晚,晚霞满天,我们依然不愿离去。一边眺望玫瑰色晚霞,一边与师父闲话。彼时,她方明白,我们是擅自闯进来的。禅院不对外开放,一直紧闭着。是院里雇的种菜师父,黄昏时在围墙外打理菜园,门未关上。师父说,我还以为你们是熟人带进来的呢。聊着聊着,彼此熟些。师父盛情邀请,明天来吃午餐吧。

颇感欣慰。师父接受我们了?我进一步表示,想居进来。她亦一口答应。

翌日,准备退了民宿。

孩子一早登山去,我往半山腰,逛菜市。有老人售卖观音豆腐。坐在一块青石上,陪老人一起卖一桶好豆腐。

临离开,买下三块豆腐,绿荫荫的,像拎着三只山雀子,一路唱着绿色的歌。师父邀请午餐,不能空手啊。九点钟的样子,送去禅院厨房,转回民宿。原本计划去厨房帮忙,转念一想,又怕被其他师父们误会—哪有上午九十点就来等吃午餐的人?踌躇之际,做完早课的师父发来语音:你咋还不来呢?快来吧,中午包饺子给你们吃。

一时感动万分,匆忙收拾行李,退房,拽着旅行箱,去敲院门。

师父盘坐于椅上,一见行止局促的我,双眼泛光:那两个人呢?

逐一明示,人家登山去了。

闲话至末了,她轻拍我的肩,以一贯爽朗的东北口音道:我一看你就是个安静的人,你们一家我都喜欢……

所有的局促不安被悉数纾解,灵魂仿佛有了归处,一下放松下来。

是周末,叙话间隙,陆续来了一批旧友居士。师父依旧盘坐于椅上。那些远道而来的人,一个个拜倒于她面前,行礼。如此隆重,令人惊讶。他们的眼神,虔诚,明亮,敬畏……默默一旁的我,感动起来了。

十一点午餐。每人面前两只碗,一双筷子。师父们忙碌着,杂粮米饭、烩茄子、炒丝瓜,各样小咸菜,每人一勺一勺分好。开始诵经,歌声一样动听。每个得到食物的人,皆双手合十,非常有仪式感。

那顿午餐,我吃出了人世的庄严神圣。

后上来的是一盘盘饺子,葫芦丝的馅,杂有香菇,以及认不出的菜蔬,清香扑鼻。从未享用过那么好吃的烩茄子,削小块,裹一点面,油炸,放入番茄汁里烩出,甜而不腻,余味无穷;清炒丝瓜,带着有机植物的余甘,口感脆滑。

坐在近旁的一位老师父,她默默吃下两碗杂粮饭。长年茹素的身体,唯靠这碳水化合物维持健康了。她默然无声吞咽,让我想起一些温暖词汇:母亲,奶奶,外婆,老牛……她就那样吃着,每一顿,每一日,渐渐,在这禅院寂静老去……

餐毕,坐在廊檐凉荫处放空。师父在茶水堂招待一众居士,中途,她派人领我到她那里:你们家的那两位呢?我说,不用管,下山后自己解决。

师父睁大眼睛,简直棒喝:那怎么行,快打电话,外面能吃到什么好饭,还有那么些饺子呢。

不好拂她的意。那些葫芦丝的饺子,后还是顺利进了家人的胃。

各人房间安排好。禅院上上下下,各处也都熟悉了。往南眺望,一片空旷山谷—终于想起,这不就是七八年前次来时,车过此地,司机特意停车,怂恿我们拍照的地方吗?那一刻,十余人下车,面对山谷中的云蒸霞帔,个个呆若木鸡。

人类面对诡谲万千的自然之美,唯有惊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9:56:56 | 查看全部
热到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