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3|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豆制品)西安晚报:“新豆腐”考验消费者对吃的信任

发表于 2011-3-13 17:28: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湖北等地曝出“人工合成豆腐”,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委员会相关人士认为,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而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包括嫩豆腐、豆腐干等产品,所适用的生产标准都是《非发酵类豆制品》国家标准。而该标准的适用前提必须是:经制浆工艺制成的豆制品。也就是说,如果是用其它工艺制成的豆制品,该标准对其并无约束力。(12月29日《扬子晚报》)
  时值岁末,“新豆腐”又“粉墨登场”,给食品安全危机再添疑云,消费者在无奈的同时不免诘问:谁来重塑我们对“吃”的信任?
  一滴香、氢化油、洗虾粉、地沟油、有毒大米等等,这些眼花缭乱的热点词汇的每一次产生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有网友调侃道,“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那么,如何吃才能心里有数呢?吃什么心里才有底呢?面对食品的不安全,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更该依靠谁呢?众所周知,豆腐是黄豆做的,鸡蛋是母鸡下的,这是基本常识,但现在偏偏出现了有悖常理的事情——豆腐可以不是用黄豆做,鸡蛋也不一定是母鸡下的,更要命的是,监管部门认为,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现在所适用的生产标准对界定“新豆腐”并无约束力。这种理由说明国家没有禁止生产销售,监管者可以束手无策。而且生产“新豆腐”的大都是一些小作坊,监管难度太大,让监管者力不从心。
  这是不是说明可以对此造假行为放任自流了呢?答案是否认的。若是这样,肯定是监管者的耻辱和失职,执法是要有“标准”所依的,但过于依赖“标准”而忽视了“常识”和“良心”也不是人性执法,还有推诿责任之虞。
  我们以后可能还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若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结果将是可怕的。如何重塑消费者对“吃”的信任,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完善“标准”,消除空白,堵塞漏洞,另外还得提升监管者的责任意识和监管常识,这样才能真正重塑我们对“吃”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