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陆良召夸变电站“反刍”培训法效果好
当今,社会上这样学习那样培训可谓名目繁多,在我们电力行业也不少,但通过学习培训真正起到作用、让人能记住的东西并不多,用云南陆良人常说的话就叫“很多培训一点泡泡都不起(指没有作用,没有效果的意思)。”那是不是所有的培训都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良供电有限公司35千伏召夸变电站看看,他们自己组织的培训可是起泡泡的哟!
大家轮流上台讲
召夸变电站共有7名员工,站长叫何雪峰,从2010年1月份起,为了使站上的学习培训变得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真正能为生产服务。何雪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结合各自在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让每位员工轮流当起了培训老师。用何雪峰的话说,就是站上结合一年的学习培训内容和工作中常见、常用、常操作的如安全工器具、灭火器的检查、使用,操作票的填写、事故预想等来开展培训,真正做到了干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会什么教什么。去年11月份从其他站调到召夸变电站的职工刘国春说:“过去我们的培训就是组织人员照着书本读读,其他的听听,有时当时能学到点东西,但过后便又忘了,很记不住,我来到召夸站后,培训的方法比较灵活,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人来讲,讲的人边讲还要边对实物进行演练,其他人听后、看后把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补充,对讲得好的、做得标准的,大家则用掌声给予鼓励,这种培训印象较深,学到的知识很长时间都忘不了。”刘国春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11月份到,12月份站长就告诉我带领大家开展氯氟化硫气体泄漏事故预想活动,为了讲好,自己除了搬出平时掌握的这方面的知识,还查阅了大量资料,由于准备充分,效果还不错。”据何雪峰介绍,在一年的时间里,全站人员每个人都主持过培训或讲过课,多的讲过10多次,少的也讲过2、3次,人人都有一种得到提高的感觉,不管是知识、技术、技能,还是胆量和口才。
羞涩女孩变成准“老师”
刘小丽现在是全站公认的“老师”了,2010年,她给同事上过11次课,她的讲解深受同事们喜爱,做为一个技校生,为何有此能耐呢?回想起刘小丽第一次讲课,他说:“在要讲的前几天就看到她很紧张,和我说她不讲,怕讲不好,讲的那天,连头都不敢抬,说话也不流畅。”
说起第一次给大伙讲课,刘小丽感触最深。她说:“何站长把一个事故演练安排给我,还离三四天我就去翻书查资料,找要讲的内容,用笔记本记下了几千字。讲课时我眼睛一直没敢去看同事,虽然只讲了四五十分钟,让我感觉足足有四五个小时那么长。在准备时,想到要把一些内容展开了讲,可讲的时候却全忘了。”
有了一次次的上台锻炼,刘小丽不断总结自己,私底下充分准备讲课内容,台上积极调动同事情绪,讲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刘小丽说:“这种培训很锻炼人,不管对讲课人还是听课人提高都非常大。我们经常与电打交道,每一次讲课我都是揣着一颗学习的心,对不懂的东西反复学、查,找人请教,只怕讲错了误导大家。”过去在大家眼中是一个非常羞涩的女孩,记者采访时她是最能说的一个。她说:“过去我们也参加过很多培训,但总是记不住,我们现在这种形式很好,比如在安全工器具的检查和使用上的培训,站长点到谁的名,谁就上去要说出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用,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事则站在旁边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讲完后,再由大家评价,找出讲得不到位、检查方法不当之处,提出还有什么好的检查方法等,这种做法,记忆深刻,长期不忘。”
何雪峰告诉记者:“我们的员工在没开展这样的培训时,多数人和领导说话声音都会发抖,通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胆量和口才都练出来了,在对一些事故的讨论上,在领导面前,一是一,二是二,分析得很细,也不拘束。”
培训有了好效果
2010年年底,陆良供电有限公司变电运行所组织技能比赛,召夸变电站在设备巡视比赛中获得了12个队参加比赛的第一名。与刘小丽搭档参赛的陈家文提起这事,说:“比赛前我们也没有开展什么强化训练,比赛时我们就是按照平时培训的,日常所做的去完成。获得冠军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说明了我们的培训是起作用的,我们的工作是经得住检验的。”
今年年初,在气温最低的那几天,召夸变电站值班员孙红芬和梁敏在对设备巡视时通过肉眼发现了一个电缆头有发热的痕迹,报告后得到及时处理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当天,孙红芬和梁敏按往常一样提着红外测温仪对设备温度进行测试,一组组接头温度在测温仪上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平常养成的习惯,加之在培训时所学习到的知识,她们除了用测温仪测试外,还要用眼睛细细观察、用鼻子去闻气味。
梁敏说:“能够及时察觉电缆头发热,主要是在培训中我们做过这样的事故预想,培训时要求除了用测温仪测量外,在自然温度相对较高或较低的条件下,还要用肉眼进行观察,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实践,召夸变电站的员工都清楚的认识到,培训的到不到位,有没针对性,对工作开展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雪峰说:“其实,大家对工作环境、设备和工作流程都非常熟悉,现在关键是入心入脑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像牛吃草,吃完了有个反刍、回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慢慢去想、去看、反复重复去做的过程。随着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综合自动化水平越来越成熟,变电站的故障将变得越来越少,但我们不能放弃培训,只有通过培训,对发现的故障处理起来才会得心就手,胸有成竹。”何雪峰开玩笑说:“并不是每个瞎猫都能碰上死耗子,干变电运行的,只有多学技术,练就一双慧眼,才会让隐患难于藏身,事故不敢抬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