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4|回复: 1

温家宝引《二十四诗品》答记者问

发表于 2011-3-15 18:20: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1年03月15日 沪江网  



  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在答记者问中,温总理引用了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原为: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为写诗时可以做到不断创新、翻出新意。
  现场口译员并未直接翻译出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也是和温总理的上一句“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紧密相关的,意思相同,而又牵涉到典故,此处如果翻译出来,需要加以解释,解释的时候用语又不免和前一句雷同,所以在现场口译的情况下只要将上一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口译员也只是简单说成:Nothing in the world stays immutable.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那么,immutable:不变的,这个单词记住了吗?
  《二十四诗品》是什么?
  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美学价值的作品,其实并不长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总共二十四篇,探讨了二十四种诗歌创作的风格:
  雄浑 冲淡 纤秾 沉着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达 流动
  奇在他每一篇也都是一首韵味十足的诗,如上所引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就是《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一篇。
  王尔德曾说:The critic is he who can translate into another manner or a new material his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things。
  借他物来评价艺术作品,这样的批评方法被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中国人早就用惯了这种方法,最先从汉朝时论述书法的理论著作中就有借自然万物、人体形态来评论用笔和布局。司空图这里论诗,也是相当印象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10:55:2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