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85|回复: 2

【写作课--483】写出“画面感”的三个手法

发表于 2022-1-30 09:36: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微信图片_20220130093625.jpg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谈到写作时曾说:“作者要懂得为读者节省脑力,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容易记住生动的画面,能形象就不要抽象,以此体现画面感。”
斯宾塞先生这段话,向包括记者在内的各种写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尽量写出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深刻印象。
如何写出“画面感”呢?
下面介绍几种经常用的手法——

一、 多种手法写画面

手法1:
开门见山,直接描写——
例:
“听说过‘鸟塘’吗?
一汪水塘,几棵树桩,树桩的枯树洞里提前放上鸟儿爱吃的面包虫。离水塘0米远左右搭建一间长条形的棚屋。屋内十几把椅子一字排开。爱好摄影的观鸟者,在屋内就可以拍摄水塘里鸟儿觅食嬉戏的情景。”
1.jpg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9日 第4版 “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
  开头以一句“听说过‘鸟塘’吗?”为引子,紧接着便是一段对鸟塘的描写:枯树洞、棚屋、鸟儿觅食嬉戏……描绘出了当时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手法2:
用直接引语巧说话——
例:
有篇写招工难的报道 这样写道:
有的说:“手机都还没使过呢,咋个知道数据线是啥?不懂!”
有的说:“土疙瘩里刨不出金,想学城里人吃技术饭?不信!”
还有的说:“加工一根才5分钱,费了半天劲就赚这点?不干!”
2.jpg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1日 第7版  “车间百余家  产值数十亿”)
招工有多难?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写现场的情形,而是拿一些人的话语直接呈现。“不懂”、“不信”、“不干”,句式统一,文字简洁,尽显了招工之难的情景。

手法3:
巧用动词多刻画——
例:
收到村道德评议会送来的扣分告知书,55岁的刘兴从椅子上弹起来,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
远远看见村治保调解委员王士喜,刘兴上前拦住,掏出告知书想讨个说法:“我遵纪守法、没偷没抢,为啥给我扣4分?”
3.jpg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2日  第4版 “文明新风进农家”)
“从椅子上弹起来,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
“刘兴上前拦住,掏出告知书想讨个说法。”
“弹起来”、“直奔”、“上前拦住”,这些动词用得好!通过这几个动词,呈现出一系列动作,把画面感写出来了。
以上介绍了写出“画面感”的3个手法,实际上不止这3个手法。大家可以继续挖掘,把更多的手法技巧整理出来,为大家所用。

二、 多到现场细观察

写出画面感,记者务必要到现场。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那怎么能行呢?
新闻学上有“视觉采访”一说。其实就是用眼睛采访,用观察的方法搜集新闻素材。这样写出的稿件,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形象地看到记者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到了现场,记者要用心去看、去观察。这里“用心”很重要。为何几个记者同去一个地方采访,有的收获多,有的收获少呢?这与是否“用心”大有关系。
不要以为到了现场所见所闻都差不多。不是这样的。细心观察者看得多、看得透;而那些走马观花者、心不在焉者则匆匆走上一遭打道回府了。试想,这样的记者能写出稿子吗?
新华社前社长穆青老师曾说:“记者采访的两大技巧:提问、观察。”“人身上最敏感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
提问要用嘴巴去问;而观察则要用眼睛去看。用眼睛去看、去观察,这是门技术,也是门学问。可以多向老记者学习、请教,看看他(她)们当年是如何观察、如何写稿的。
小结语
写出“画面感”,是对记者写稿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颇有点难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多多锤炼自己手中的笔,多多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夫。惟此,才能在写稿时写出生动的“画面感”。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09:41:25 | 查看全部
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30 10:32:04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