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过年,就要贴对联,对联贴在家家户户的门外,抒发着个人的情怀,憧憬着未来的希望,用吉祥和喜气装点着春节。年与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么,年与联,是怎么来的呢?
     远古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春、夏、秋、冬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再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出适宜人们劳作与休息的历法。
      我国最早的历法为夏历。古人认为地是一切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着地转动,他们以太阳一升一落为一天(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以月亮一朔一望为一月,用圭表测日影,以日影的长短轮回为一回归,以一回归为一年,并制定了几个简单的节气以指导农事,把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也叫做新春。在岁首这一天,帝王带领着臣民们搭建祭台,用以祭拜天地,为自己、为苍生祈福祈寿,祈祷来年五谷丰收,百业繁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祭祀完毕,帝王会赏赐臣民们酒肉,配以歌舞助乐,后来慢慢就发展成闹新春的娱乐节目。
     朝代不断变换,历法也一直改变,后来,又有了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秦历等不同的历法,岁首也改到12月、11月、10月和冬至日。至太初元年(年号为汉武帝首 创,用于纪年。汉武帝的年号有11个),经司马迁等人编制,制作了太初历,确定了24节气,确定正月第一天为岁首,称为元旦。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在全国推行太初历,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也叫春节。所以,春节是汉武帝确定并固定下来,并于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而春节这一天热热闹闹地过完,人们就叫成了过年,所以,中国的过年,是从前104年正式开始的。
       需要普及一下,中国的农历也叫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而确定,转一周为一年,一年时间为365.24天;阴历也叫太阴历,是按月亮绕地球转动的时间来计算,转一周为29.53天,一年为354.3天。农历,就是把阳历和阴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用闰年的方法让两者同步,既方便计时又便于农事。所以农历也叫阴阳历。公历,是指1582年在罗马颁行的历法,为当今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和中国的阳历的计时相同,一年按365.2天计算,它以主的生年为公元元年。中国的农历,只适用于中国和亚洲少数的国家,在经纬度不同的国家不适用,所以在世界上不能通用。(赤道上不分四季,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经纬度不同则月亮升落时间不同)
        再普及一下,公历于1911年传入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农历,使用公历,规定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原来农历的元旦改称春节。但整个民国时期,国人拒绝使用公历,拒绝过元旦(阳历年),还保持着过大年的风俗与传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与世界接轨,规定农历与西方公历在中国同时使用,公历才在中国广泛推行开来。至此,大年初一叫成了春节,也叫过年。而元旦,则不再是农历的正月初一的代名词了,改成了公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老百姓叫的阳历年。(复杂吧)。
说了年,再说说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和春贴。桃符,是对联的最早表现形式。古人认为桃木镇灾(不知道有什么科学依据),过年时,人们把桃木板子刻上(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表达了他们辟邪除灾害的意愿。春贴,就是用木板刻上一个吉祥的字,(福,寿,财等)以表达纳福迎祥的意愿。后来,有钱的人家在桃符上涂上朱砂,再刻上对词或对偶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祈愿,因此形成了对联的雏形。再后来,人们发明了纸,它的使用简单方便,大小可随意裁剪,于是,纸张就替代了木片,用纸张书写的联偶就叫成了春联,一直沿用下来。
       最初的春联句式很宽泛,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使用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古体诗句式和散文句式等等。唐代时期,受格律诗严格的新韵律的影响,春联对平仄、对仗、律偶有了严格的要求。五代时期,春联开始流行于民间,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出现了挽联、喜联、楹联、春联、寿联等多种形式,统称为对联。明清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鼎盛局面。
       对联的别称有对偶、门对、春贴、对子、春联、桃符、楹联(主要用于庙宇、宫殿等的嬴柱上),成了一种传统的对偶文化。对联追求言简意赅,要求字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含义要相互衔接,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形式。
对联的惯例是仄起平落,也就是说上联尾字要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论是几字的联,末字也要做到仄起平收。也就是说,上下联的末字不需要押韵,但必须平仄相对。
       对联的上下联由横批决定。古代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那上联就在右边。现代人书写顺序是从左向右,那么,当横批是从左向右时,左边就是上联。不同的书写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上下联位置,没有基础知识的会发生混乱使用,再加上现代人都是买对联,许多人就干脆分不清上下联了。
今年春节,我在村子里转了一大圈,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十之八九的对联都贴反了。有的是左起,有的是右起,大多与横批相反,有的对联则平仄混乱,甚至末字的平仄也相同了。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淡化了年的文化。
        年与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当重新认真地认识它,并把它一代一代地再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