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Q:三爷,我写文章干瘪无趣,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有没有“性价比”比较好的方法?
A:1.练习写作很像健身,要日久才能见工,而且,不仅需要持续的、规律的练笔,还要控制饮食摄入——即阅读。实际上,吃不好,体型一定是练不出来的,所以说到练写作,就要先从阅读说起。日常阅读,在我看来,分成好几类,有业务类,即工作相关的资料;有信息类,即各类新闻,为了维持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还有消遣类,也就是读来不用动脑子,纯杀时间娱乐的,如各种网文爽文。而会滋养写作能力的阅读,实际上需要贡献脑力,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是比较辛苦的,其中包括:非虚构类报道、纯文学作品、比较严肃的类型小说等等。
我的建议是,如果有志于写作,每日阅读时间最少1小时,其中“有养料”的阅读(即文学类阅读)时间至少30分钟。吃什么长什么,这是肯定的。
2.如果有志于写作,在比较严肃的阅读中,需要给自己布置任务。其实这有点像小学语文课的作业题——阅读时带着问题,比如,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塑造人物的?作者的文字风格是什么,如何体现的?甚至可以去做具体的段落分析。这些,可以落在笔头上,也可以在头脑中,用思考去完成。
3.做摘抄。喜欢的“金句”、美妙的比喻、特别生动的段落、精彩的论述,把它们摘录下来,无论是电子版还是手抄,把它们保留下来,时不时反复阅读。到底哪些是好,哪些不好,如果你对这个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那么我的建议是就凭你的“冲动”去记,久而久之,你的标准就会在这些下意识的动作中形成。在你动笔前,不妨找出这些摘抄,它们会成为你重要的灵感来源。
4.写日记是非常好的日常训练。拿起笔想写文章,没得可写的时候,日记是最好的选择。不要写成流水账,先好好想一下,这一天的生活中,有没有为自己留下印象的任何事物,一个人,一个瞬间,一首歌……回忆当时的氛围和自己的想法,把它当做片段创作去写。
5.朗诵。旧时学童开蒙,认字先从背诵开始,然后对对子,开笔。现当代几个文字特别好的作家,萧红、张爱玲、鲁迅、老舍……国学功底都是很深厚的,那就是幼时打下的功底。我认为背诵是特别科学的过程,相当于学习乐器时练音阶,培养标准音高和肌肉记忆。反复朗诵,对文字的平仄就有了天然的语感。
6.对于我们而言,不仅可以朗诵古典诗词——它们本来就是用来“诵”的。还可以朗诵各种国内外诗歌和戏剧,还有歌词。如果掌握一门外语就更好了,可以比较相同作品的不同译本,这是在潜移默化中锤炼语感的特别好的办法。如果直接读唐诗宋词觉得枯燥或难以理解,我推荐读名家诗词评论。可以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启蒙,特别推荐叶嘉莹和顾随的著作。现代诗歌,推荐北岛的《时间的玫瑰》。
7.讲述。稍微复杂的叙事,尤其是虚构叙事,写作之前,先口头讲述一遍,是很好的滤清思路的办法。有些作者的习惯是用录音笔记录下来,也有作者干脆就用口头叙述的创作方式。我个人是不太建议直接用口述的方式创作,因为口头用语与书面用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形式,写作时,应该直接使用后一种语言进行思考,而不是从前者转换而来。
8.维护语感,摒弃网络用语。在当下,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垃圾食品吃多了会发胖一样,庸俗的流行用语看多了,也会严重影响语感。工作原因,我经常需要大量阅读公号文章,浏览各种社交媒体,当发现自己的语感退化,词汇量匮乏,描述的时候力不从心,我就知道,需要维护语感了。那种时候我一般会以阅读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开始,然后再重复阅读以前欣赏的文学作品。中文作品,我推荐汪曾祺、张爱玲和鲁迅这几位的作品。国外译作,推荐选择名家翻译版本(根据语种选择不同翻译家,此不赘述)。
9.随时记录灵感。这也是我多年的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忽然闪现的灵感,或者偶然遇到的好句子,或者任何看到的,值得记录的东西。我觉得文字由手写出和发表在社交网络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手写的,大概是有生理记忆,总是能记得更牢固。记录什么,可以不设限制,遇到的触动你的句子,闻到某种味道后唤起的某段回忆,或者你和人聊天时听到的一段有趣的故事,都可以随手记下来。在“没得可写”时,翻阅自己的记录本,总是会有收获。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