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开幕。此前的3天里,共有900余名火炬手和3000余名观众、体育表演人员在北京市参与了奥运火炬传递,他们的足迹遍布朝阳、海淀、通州、石景山、延庆五个区,涉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冬奥公园、首钢园、八达岭长城、世葡园、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园区,让冬日的北京处处洋溢着奥运的气息。
3天里,我们见证了工会人的担当和作为,看到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的骄傲和热情,感受到了这场盛会的“工”力量。
首都工会人“保驾护航”
在严密的疫情防控下,为期3天的北京区域火炬传递组织井然有序,在既有精彩表演,又有掌声欢呼,现场气氛极其热烈的情况下,各环节实现了“零”失误。由于准备工作极为扎实,即使是大风天气下,也没有一面道旗被吹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流程顺畅无死角,环节缜密有预案”的幕后保障工作。
2021年11月,应上级要求,北京市总工会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北京市火炬传递保障组活动景观组的工作,主要负责火炬传递活动中景观布置、环境整治、体育表演、观众组织四个大项工作。为保证工作万无一失,市总工会从全机关系统选派精兵强将,共有50余名工会干部先后加入活动景观组。
北京市总冬奥专班工作人员在大运河指挥中心时刻观测接力点的景观安全状态,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工作筹备时间紧、涉及点位多、环节琐碎、协调复杂,还要考虑到天气等很多变量因素,活动景观组面临着一场“硬仗”。“想要在有限时间内打一场‘漂亮仗’,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把很多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活动景观组副组长、市总工会权益工作部部长邵英男说。为此,活动景观组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各项准备,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几个月里,“安全”和“精细”成为活动景观组工作的关键词,为此,组里还专门制定了“1+3”工作方案体系,即活动景观总体工作方案,景观布置和环境整治方案、体育表演和观众组织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同时还建立了“市——区——园区”的三级组织体系。北京区域内火炬传递共涉及“五区六园”,其中有山地、平路、河畔、园区,地形和环境复杂,想要做到不出纰漏、不留死角,就得用“笨办法”,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踏勘,多的甚至踏勘了20遍。考虑到天气寒冷,为了让观众晚来早走,活动景观组千方百计提升各环节衔接紧凑度,做到了包括通勤时间在内,观众参加每场活动的总时间不超过3小时、在园区等候时间不超过1小时、行走距离不超过3公里。
在冬奥园指挥部内,北京市总冬奥专班工作人员反复查看传递线路的景观布置安全状况 为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在应急处置上,活动景观组做到了“一园区一预案”,且每个园区都配备了10至30人不等的应急队伍。这些工会干部使出了 “绣花功夫”,提前在温度较低、风力较大的延庆区对物料进行测试,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更换,确保物料经得住恶劣天气考验。邵英男介绍,应急预案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天气预报有大风天气,2月4日下午进行的大运河火炬传递需要调整线路并进行景观布置,最终所需要的60面道旗和15个A字板,都实现了顺利从其他园区物资储备中紧急调用。
北京市总冬奥专班工作人员调整八达岭长城火炬传递路线上的a字板 随着奥运火炬被放置在主火炬台上,活动景观组的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结果十分完美。”邵英男说,“这说明咱工会人能扛硬仗,能打胜仗。”
普通劳动者“零距离”参与
2月2日19时01分,首钢三高炉南广场成为了整个首钢园的焦点。担任首钢园冬奥火炬传递最后一棒的刘博强高举手中的圣火,点燃了广场中央的火种台。刘博强原是一名轧钢工人,如今,与冬奥结缘的他,转型成为了首钢冬训中心的制冰师,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钢工匠等荣誉。
刘博强说,他点燃了神圣的奥运之火,同时也点燃了无数首钢转型职工的希望之火。经历了厂区搬迁和产业调整的首钢园,曾一度陷入沉寂,是冬奥让这座拥有百年工业历史的老厂区重新焕发活力,让那些在沉寂中彷徨、等待的首钢职工看到了一条创新、创业、创优的转型之路。制冰师、讲解员、保安员、物业经理……冬奥让首钢职工有了新职业,激发了他们的自信,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场盛会中,共有20名首钢职工参与了北京区域冬奥火炬的传递。首钢集团工会副主席陈克欣告诉记者,这20人中,有5人是全国劳模,11人是省部级劳模或劳动奖章获得者,其中多人拥有首钢工匠荣誉称号。“首钢集团选拔火炬手,优先想着咱一线职工,心里别提多美了。”全国劳模、首钢技术研究院女焊工刘宏兴奋地说,这体现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关注,能推动更多首钢职工学技术、有奔头。
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手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平的“冬奥之旅”可谓是惊喜不断。身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冬奥火炬传递第124棒火炬手的她,直到活动开始前,才知道自己要交接的下一棒是获得“人民英雄”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能与自己的偶像以这种方式见面,想都不敢想!”杨平还和张伯礼“定制”了专属的火炬交接动作,这让她直言此举将“终生难忘”。
“本以为是观看开幕式,没想到是参演开幕式。”这是杨平收获的第二个惊喜。2月4日晚,她和刘宏等108名各行各业的职工代表,以演职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杨平和刘宏等人满含深情郑重地将国旗传递,笔直站立注视国旗庄严升起。这个参演任务,杨平也是直到上个月才被告知。“先是感到难以置信,然后是紧张,现在是激动和自豪!”开幕式后,她难掩心中激动,“这回算是值了!圆满了!”
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采访中说,人民与国旗的近距离接触充满情感,看似没有伟大的表演感,但是最直抵人心。刘宏也表示,身为一名技术工人,能够直接参与火炬接力与开幕式演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充分证实了这是一次普通劳动者能够“零距离”参与的冬奥会。
“一起向未来”
热情的朝阳群众在奥森公园热舞 为了在“家门口”办好这场冰雪盛典,北京市各行各业的职工都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干劲,投入到了保障冬奥的行列中。其中,既有参与“双奥之城”保障的“双奥人”,也有一家三口齐上阵的“冬奥家庭”。
作为一名“双奥人”,市火炬传递保障组活动景观组综合协调处处长、市总工会职工服务工作部副部长梁雪竹对奥运的理解,经历了由“我”到“我们”的转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梁雪竹是北京奥组委的一名工作人员。“身为工会人,我发现办好奥运其实需要更多部门的集思广益、更多人的勠力同心,这么复杂的工作体系需要无数的‘我们’通力协作。”梁雪竹说。
曾是首钢天车女司机的姜金玉,转型成为了首钢园区的冬奥讲解员,冬奥期间,她被抽调到北京冬奥组委的抵离中心服务冬奥。“不光是我,我们一家三口人都在服务保障冬奥!”姜金玉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爱人正在北京地铁供电公司全力保障冬奥期间交通安全,而自己的儿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田硕则以志愿者身份,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区辅助进行无线电信号监测、设备测试和维检等工作。“以前跟妈妈来厂区,感觉都是历史感和工业气息,这回来园区,承担了工作任务,感觉跟这里亲近了很多。”在赛区的田硕十分兴奋,“在这儿认识了很多运动员,学到了很多知识,见识到了很多硬核科技,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他表示,妈妈在首钢工作,首钢也算是自己的“主场”,他将和妈妈在园区共同服务好冬奥会,“一起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