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30|回复: 0

“囤积症”正在困扰青年人: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囤积?

发表于 2022-2-10 15:44: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解放日报
  青年“囤积狂”
  ■本报见习记者 夏杰艺
  “你真的不考虑扔一部分吗?”
  面对40岁的企业高管龚家凯,整理师吴剑俐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吴剑俐有近300次上门服务的经验,龚家凯的家算得上一个挑战。从客厅走到房间,至少有十个行李箱散乱地放在地上;厕所的浴缸里放着纸箱,里面是不 知 名杂物;约15平方米的卧室,鞋子收纳盒铺满了一整面墙,牛仔裤叠起来几乎堆到天花板……吴剑俐带着两位同伴,用了整整36个小时才完成工作。龚家凯承认,自己“有一定的囤积倾向”。
  很多年前,“囤积”就在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人们通常看到的是穷困、孤僻、年迈的囤积者。如今,“囤积症”正在困扰大量像龚家凯这样的青年人。
  打开微博搜索“囤积症”,会发现许多网友抱怨自己已“病入膏肓”“我上辈子肯定是只仓鼠”“房间爆炸了”;在聚集35万成员的豆瓣“极简生活”小组,有不少组员记录自己与“囤积症”作战的过程;小红书上,整理收纳师正成为“网红职业”,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解决囤积问题。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囤积症”定义为“过量保存价值有限的物品且无法丢弃,导致生活空间极度拥挤、不能正常使用,对个人社会功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心理疾病”。不过大多数人讨论的“囤积症”,并非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而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物品正在蚕食我们的空间,我们却无力阻止。
  然而,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知网上搜索关于“囤积症”的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仅2篇,大多关注囤积的个人心理动机,对其社会成因暂无分析。记者向多位学者求证后确认,中文领域尚未出现以“囤积”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
  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囤积?人、物、空间之间的关系何时变得如此紧张?带着这一疑问,记者找到了几位囤积者和整理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