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反方】用能力挂钩工资才能让高学历“有处安放”
学历挂钩工资是对能力的忽视
堂吉伟德
社会进步下,有很多认识已经相通,比如“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水平”已成为社会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用人方,还是务工方,都日趋理性。据媒体报道,针对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比低学历的待遇稍微低一点或者持平的现象,2月26日,成都人才市场对进场求职应届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35.5%的应届生求职者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高学历认为,高学历成长空间更广阔。
学历只是名义上的水平,却未必代表实际。表面上,初中生一定比小学生知识多,但并不代表就比小学生更加实干而有能力。工资评价是一个综合体系,学历只是一个方面,但却不是绝对指标。对于讲求效益的企业而言,效率和效益才是优先考虑的地方,最后才会涉及到公平。一个员工,只要有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发挥最优的作用,那么其就可以领取高额的工资;相反,学历再高,没有用处也就只是一种花瓶和摆设。
高学历的工资就一定比低学历的高吗?答案是否定的。按照常识理解,决定工资待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而非身份特征。某个工作岗位稀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就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反之亦然。一个现实是,不但应届毕业生,甚至普通公司白领的工资,也未必一定比建筑工或掏粪工高。举一个例子,我的侄女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某私校年薪不足5万元,但我侄儿技校毕业却能在拿着10万元的高工薪水。
可是,在很多人眼中,高学历天然就比低学历高一等,因此就应当领取比其更高的工资和待遇,这其实是一种歧视。正是这种心态,使得高学历在择业时预期过高,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就业门槛。一些高学历者因此长期就不了业,甚至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自降身价去从基层干起;或者就业后不安心工作,既给用人单位和社会形成了不好的印象,也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北大学子陆步轩靠卖猪肉获得了成功,假若当时他不能摆脱“身份束缚”,那么他至今有可能一事无成。表面上,他有点歪打正着,实际他用行动印证了,从事什么行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沉下心来,那么所学所知最终会有用场。
一方面是“用工荒”,一方面是“就业难”,这其间除了结构性因素外,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也不容忽视。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从“精英模式”到“大众思维”的转变,业已悄然提速。用学历捆绑工资,无疑人为制造的樊篱,产生结构性形成的就业矛盾。正如有评论认为的那样,拿低学历跟高学历相比,这本身就是一种矫情。高学历只有拿明天跟今天比,拿同类跟自己比,才具有可比性,才会真正激发他们奋进。因此,这种理性观念回归,对高学历本人,对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用能力挂钩工资才能让高学历“有处安放”。高学历者不必起点寄予过高的期望,只有于实际之中,用能力体现出高学历不同于常人的水平,让企方能体会到“物有所值”的时候,高工资自然就“水到渠成”。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假若劳动力也是一件商品,文凭就同商品的包装,但决定因素还在于商品的质量。在同质的情况下,包装精美者才能换得一个好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