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英文版封面
白亚仁
来源:文艺报 汪宝荣 白亚仁 2022年02月25日07:33
关键词:余华
英籍汉学家白亚仁(Allan H. Barr),先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现任美国波摩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曾出版中文专 著《江南一劫: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白亚仁2000年开始翻译中国当代文学,迄今翻译出版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Cries in the Drizzle: A Novel,2007)、《十个词汇里的中国》(China in Ten Words,2011)、《黄昏里的男孩》(Boy in the Twilight: Stories of the Hidden China,2014)、《第七天》(The Seventh Day: A Novel,2015)、《四月三日事件》(The April 3rd Incident: Stories,2018),均由美国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还编译了韩寒的随笔杂文集《这一代》(This Generation,2012)。
汪宝荣:您曾指出,1996—2010年余华作品英译出版是“一段曲折的历史”。请具体介绍余华作品英译出版史和现状。
白亚仁:2010年前余华作品在美国的翻译出版波折较多,之后则趋于平稳、顺利,我想这主要因为余华在美国有了固定的出版社即大 牌的兰登书屋,且随着余华作品的市场效应渐好,编辑开始系统策划推介余华作品。1996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华在美国的第一本书——《往事与刑罚》(The Past and the Punishments),收入8篇短篇小说,由美国汉学家安道(Andrew F. Jones)翻译。与此同时,白睿文(Michael Berry)和安道开始分头翻译《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他们译完后自行联系出版社,但译稿均被 拒。后来,在余华的代理人王久安女士的努力下,兰登书屋资深编辑芦安·瓦尔特(LuAnn Walther)拍板买下了这两本书的版权,并安排于2003年先后出版。此后,兰登书屋成了余华在美国的固定出版社,余华与芦安一直保持着稳定而持续的合作。我在2000年看中并着手翻译的是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但两年后芦安拿到我的译稿后认为,短篇小说集在美国的市场前景远不如长篇小说,这本书最好等余华在美国更出名后安排出版,结果到2014年初才出版。现在看来她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佩服她的远 见 卓 识。2001年春,我和余华在北京初次见面。后来,彼此越来越熟悉,合作也就越来越多。除了《黄昏里的男孩》,我翻译的余华作品都是他约请我或他和我一起发起,然后向兰登书屋提出翻译出版计划。2007年至今,余华在美国出版的书都是我翻译的,只有一本是例外:2009年出版的《兄弟》(Brothers: A Novel)是周成荫、罗鹏(Carlos Rojas)合译的。2006年前后,余华曾就翻译《兄弟》一事与我商量,但之前我家里出了状况,所以我没有心思翻译这部大书。由于《兄弟》和《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出版后反响都很不错,兰登书屋编辑对余华作品有了信心,从此出版渠道变得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