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3|回复: 0

多方关怀化解育龄女性就业歧视

发表于 2022-3-1 16:40: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今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不少年轻夫妻生育意愿较低。从怀孕到分娩、从养儿到育儿,母亲的角色也意味着女性需要承担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辛苦。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后,各地政府普遍出台政策,将女性产假延长至128天—190天,男性陪产假延长至7—30天。

延长产假的初衷是响应国家政策,希望降低女性生育压力,促进父亲参与育儿过程。但现实情况是,用人单位或多或少会将生育影响纳入个人能力的考量范围,生育仍是部分职场女性目前的发展瓶颈。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女性产假和男性陪产假之间天数差异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会导致女性在工作方面受更大影响,女性遭受就业歧视可能加剧,值得社会关注。

应当关注的是,目前产假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母亲将承担照顾新生儿的大部分责任,仅仅延长产假无法弥补女性工作就业时面临的诸多主客观“劣势”。要想更好地化解工作与育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矛盾,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多维度考虑、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建立灵活休假制度,鼓励男性提升母婴护理能力等。

育儿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产后女性出于身体恢复和哺乳需要,更需要配偶的悉心照顾。在育儿阶段,夫妻双方共同克服困难,这是对孩子、对伴侣的责任和义务;从长远看,相互支持、共建温馨的家庭环境,是两性探索理想家庭相处模式的必修课,也是为女性育儿和工作双重压力起到疏通作用的重要一环。

对用人单位而言,怀孕育儿期间女性的身心状态、精力分配、工作效率等,确实是对其进行个人评估时的重要指标,但时代与社会的呼声也在提醒人们,必须积极正视女性的就业优势与个人价值。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认为,“妇女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女科学家能为前沿研究提供更独特的分析视角和专业判断。如果用人单位仅仅关注到育龄期女性在体力精力等客观方面的暂时劣势,从而忽视了她们难能可贵的成熟和韧劲,或许会成为一种莫大的遗憾与损失。

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在评估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到育龄期女性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还可以将她们背后来自家庭的支撑和底气纳入考量,予以足够的接纳与包容。相信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情与关怀,可以通过多元政策和呼吁变成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从而促进男女就业公平,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补齐部分现实因素导致的民生保障短板。(陈之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