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4|回复: 1

【写作课--548】王鼎钧:作家心灵里为什么要有境界

发表于 2022-3-6 06:36: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长年追求写作的方法技术,没有“技”就没有“艺”,我知道卵生重技,胎生重艺,技不等于艺。我终于知道文学艺术“法自然”,山无长势,水无长形,文无定法。所以法自然其实“法非法”,更进一步是“非非法”,最后仍然是更高一级的法自然。参不透像是绕口令,参透了无限欢喜。——王鼎钧


    一


    在作家聚会的时候,我常常鼓吹两句话:“做值得写的事,写值得做的事。”这几年我劝人写传记,把那两句话修改了一下:“做值得写的人,写值得做的人。”



    作家看见值得写的人,就像雕刻家看见一块很好的大理石,很想变成自己的作品,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可以在广大的人群中增加十个百个“值得写的人”,这些值得写的人又做出千件万件“值得做的事”,对建造一个健全的社会大有帮助。


    我说,作家笔下值得写的人,都是读者眼中值得做的人,读这样的传记,可以扩大心胸,提高境界,砥砺意志,向前向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值得做的人,他是怎样做到的?别人怎样也做到?名人传记就是正面教材,至少是重要资讯。


    (摘自《说好话》)



    二



    大家都说碎片化不好,那也未必。拿我读过的书来说,《论语》就碎片化;泰戈尔、培根也碎片化;抗战时期,我们小青年都摸过尼采的书,我的印象,尼采也碎片化。我在台北那些年很苦闷,老师叫我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传习录》也碎片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怎么也像碎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怎么也像碎片?碎片化没问题,要看是什么样的碎片,你是零金碎玉,你是秦砖汉瓦,你是小数点后四位数,你是千分之三克拉的钻石,要用放大镜看,都有价值,有行情。

    (摘自《小而美》)

    三





    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纪,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您怎么看?


    据我所知,这是主编鼓励大家投稿的一句话,特别针对那些从来没有投稿经验的人。如果进一步推敲,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作家的定义是什么?


    依著作权法,一个人只要把文章写出来,不需要发表,也不需要出版,他就有这篇文章的著作权,这时候,你可以说他就是作家。可是社会上认定一个人是不是作家比较严格。搞文学社团的人曾经讨论作家的资格,认为至少要有一本书出版才是作家,只有作品发表,没有出版成书,他们称之为作者。如果家中藏有原稿,从来没有发表,更不算数。



    现在有网络,网络是一个发表的地方,没有问题,网络是不是一个出版的地方呢?应该也是。一个人,在网上开设博客,每星期一篇专栏,一连写了八年十年,有相当的名声,他是不是一个作家呢?我想他应该是作家,而且可能是作家中的佼佼者。



    现在白话文当道,写文章容易,网络普及,发表容易,写作确实大众化了。人人可以做作家,并非人人都是作家,人皆可以为尧舜,并非人人都是尧舜。



    (摘自《虚实相生攀高峰》)



    四


    我没有师承,没有门派,因此也没拘束,可以见什么学什么。我对什么主义、什么流派都没有成见,对什么社团、什么权威都不必死忠,对什么运动、什么理念都没有使命,只要对我的写作有益有补,我立即跟进,也可以随时止步。我能吞咽、反刍、消化,我能模仿、脱胎、立异。除了经典名著,我也能从文盲、儿童那里找到可学的东西,对于我,“三人行皆是我师”。

    (摘自《三人行皆是我师》)


    五



    有才气的人只对他没有兴趣的事懒惰。他也许对早晨起床后叠被子懒惰,对修改他的诗稿不懒惰;他可能进了百货公司懒惰,进了图书馆不懒惰。他在核对银行账单的时候懒惰,核对莎士比亚版本的时候不懒惰。他每天至少读一篇文章,每星期至少写一篇文章,即使颠沛造次,不管风雨阴晴。


    写文章,不能逢年过节才写一篇。不能儿娶女嫁才写一篇。不能等到日食月食写一篇。写作不是长周末去钓了一条鱼,不是百货公司大减价去买了一个皮包。写作是你兼了个差,天天要签到值班。写作是你信了个教,天天要打坐祷告。写作是你养了个宠物,随时想抱一抱、摸一下、看一眼,为了它早回家、晚睡觉、忘了吃饭。写作是一种痒,手痒、心痒。写作是一种瘾,就像烟瘾、酒瘾。写作教人牵肠挂肚,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写作是,你的生命一分一秒消失了,你不甘心。你对天地人生有发现,要给世界上的人分享。你的生命有热情,办公室里用不完,厨房里用不完,还要找一个地方用。你品位高,不去大西洋赌城,你来华文作家协会,你爱中国的语言文字,爱中国的文化,唐宋元明清,金木水火土,为你铺了一条红地毯,你要在上面走走。


    (在华文作家协会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



   六





    文学作品有各式各样的“好”,有标准,但是没有独一 无二的绝 对标准。司空图的《诗品》指出好诗有二十四个标准,第一个是“雄浑”,他对雄浑的描述是“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他的第九个标准是“绮丽”,他的描述是“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虽然他使用的语言并不精确,但我们仍然可以意会,雄浑和绮丽不同,也许相反。在《诗品》当中,还有豪放和含蓄,典雅和疏野,大抵类似。



    从前的《诗话》作家,也就是诗词评论家,曾经讨论唐诗七绝以哪一首最好,产生了几张名单,没有谁举出唯一的一首来,有人选出七首,那是有七种好,有人选出十首,那是有十种好,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下江陵》,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渭城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入选了。王昌龄的《出塞》是这样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渭城曲》是这样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下江陵》是这样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很不一样,都很好,都最好。


    说句开玩笑的话,辛稼轩慷慨激昂,李后主忍气吞声,《水浒传》光明磊落,《金瓶梅》卑鄙龌龊,托尔斯泰始终如一,莎士比亚不拘一格,福楼拜中规中矩,乔伊斯乱七八糟,都好!都非常好!



    (摘自《客至》)



   七



    我已知道有酬世的文学,传世的文学。酬世文章在手在口,传世的文学在心在魂,作家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



    我长年追求写作的方法技术,没有“技”就没有“艺”,我知道卵生重技,胎生重艺,技不等于艺。我终于知道文学艺术“法自然”,山无长势,水无长形,文无定法。所以法自然其实“法非法”,更进一步是“非非法”,最后仍然是更高一级的法自然。参不透像是绕口令,参透了无限欢喜。


    我已知道文学固然不能依附权力,也不能依附时潮流派,什么唯心唯物,左翼右翼,古典现代,都是花朵,文学艺术是花落之后的果实,果实里面有种子,花落莲成,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固然有花而后有果,可是也慎防做了无果之花。


    我一直相信作品和作家没有道德上的关联,人格是人格,艺术水准是艺术水准。现在我知道卑鄙的心灵不能产生有高度的作品,狭隘的心灵不能产生有广度的作品,肤浅的心灵不能产生有深度的作品,丑陋的心不能产生美感,低俗的心不能产生高级趣味,冷酷的心不能产生爱。一个作家除非他太不长进,否则他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他得“修行”。



    (摘自《作家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


作者:王鼎钧,选自《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王鼎钧从事文学创作长达半个世纪,出版著作近四十种,《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是从他既有的作品中精选集结而成的。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杂文、小品等二十八篇,分为三辑,第一辑直指本心,第二辑直指地心,第三辑直指文心,包括《竞争五帖》《疏压四帖》《我们还得思考》《海上尺牍》《匆匆行路》《看不透的城市》《崔门三记》《古典诗变奏》《声音》等篇章。


    王鼎钧的文学作品往往围绕历史背景下的个人、人性、现代性等方面展开。如《竞争五帖》,就如何竞争这个问题从五篇小文章展开论述,通过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教人要加强发挥自己的优点,没有优点要培养和学习……


    作家心灵里要有境界


    王鼎钧说:“文学好比一座金矿,天才是矿料,努力是开采。”他以明末文学家张岱为例,张岱家境富裕,有文学天才,但早期没有什么好作品,因为他用不着努力。明朝灭亡后,张岱一穷二白,自己修屋种菜,他的天分才充分发挥出来,写就一篇篇传世晚明小品。王鼎钧还举出号兵雪地里练“寒音”、世界 级芭蕾舞团不懈练习等多个例子,叮嘱大家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如果有人说要成为作家,我不会问他有没有天才,只会问他是不是深深爱上了中国的文字。”在王鼎钧看来,写作可能为名,可能为利,也可能就为了出口气,但这些都不能长久,维持几十年也不会感到快乐,只有出于对中国文字的爱才能长久。“中国文字是那么可爱,字形可爱、字音可爱、字义可爱,字靠着字、字连着字、字叠着字,每一个字是一个精灵,排列组合的变化无穷无尽,让你上瘾,让你‘贪得无厌’,想要为此花费一生。如此这般,才能做成一个贯彻始终的作家。”


    他认为,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作家的心灵里要先有境界,他的作品里才有境界,这也是大作家必经的修行,“大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勉励他第一要做人,第二是做艺术家,第三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王鼎钧谈写作


    1.文学作品是在大同之下彰显小异,所见者异,所闻者异,所受所想所行者异,世事横看成岭,纵看成峰,仰观俯瞰又是另一面貌。人生的精彩和启发都藏在这些“小异”里,才不会把回忆录弄成个人的流水账。写回忆录不能只写自己,要小中见大,写出众人的故事、万法的姻缘。没受过文学训练的人大半不能发现这些小异,或者虽然掌握了一些“小材”不能“大用”。


    2.在文学的诸般体裁中,散文最适合不耐拘束、自由成文的作者;最适合性格内向、长于自省的作者;散文也适合处处被动、只能在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作者。


    3.我一向羡慕“狭义的文学”,那就是透过“意象”来表现思想感情,除了修辞技巧,还具有形式美和象征意义。这是文学的独门功夫。倘若作品只炫示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比总是稍逊一筹。倘若只以记述事实取胜,怎么样也输给历史。文学自有它不可企及、不能取代的特性。我发表文章一直顺利,晚年人生经验多一点,社会关系减一点,文学境界高一点,眼底美感添一点,见贤思齐的心事重一点。


    4.我身经种种矛盾冲突,追求完整,只有寻找高一级的价,以调和对立,这就出现了“通达”。这是文学。我觉得,“通达”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面貌,不能浮出字面。


    5.有些人坐在那里不停地写,他并非替文学续命,而是在为文学减寿。头戴作家的冠冕,不以写作为天职,而以搁笔为荣耀,这是“心死”。倘若作家都“死”了,文学怎么活?以我浅见,没有作家以前就有文学,没有作家以后仍然有文学。作家虽死,文学却不会死。姑且套用文天祥的句子,天地有文学,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李杜,下则为“你我”。



    对我而言,人生的三个阶段可以换个说法:动物的阶段、植物的阶段、矿物的阶段。我曾经在全国各省跋涉6700公里,再渡过台湾海峡,飞越太平洋(601099,股吧),横跨新大陆,脚不点地,马不停蹄,那时候我是动物。然后我实在不想跑了,也跑不动了,我在纽约市五分之一的面积上摇摇摆摆,我只能向下扎根,向上结果。这时候,我是植物。将来最圆满的结果就是变成矿物,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学生命,能够结晶,能够成为化石,能够让后人放在手上摩挲,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也许配一个底座,摆上去展示一番。这时候,也许有人为他辩护,说:“无用之用大矣哉!”有一种东西似乎没有用,但是少不了,那就是文学艺术;有一种东西很有用,但是你用不得,那就是原子弹。


    6.战争年代的经验太痛苦,我不愿意写成控诉、吶喊而已,控诉、吶喊、绝望、痛恨、不能发现人生的精彩。愤怒出诗人,但是诗人未必一定要出愤怒,他要把愤怒、伤心、悔恨蒸馏了,升华了,人生的精彩才呈现出来,生活原材变成文学素材。我办不到我不写。读者不是我们诉苦伸冤的对象,读者不能为了我们做七侠五义,读者不是来替我们承受压力。拿读者当垃圾桶的时代过去了,拿读者当出气筒的时代过去了,拿读者当拉拉队的时代过去了,拿读者当弱势团体任意摆布的时代也过去了!读者不能只听见喊叫,他要听见唱歌。读者不能只看见血泪,他要看血泪化成的明珠,至少他得看见染成的杜鹃花。心胸大的人看见明珠,可以把程序反过来倒推回去,发现你的血泪,心胸小的人你就让他赏心悦目自得其乐。我以前做不到,所以一直不写,为了雕这块璞,我磨了十三年的刀。



    7.“人类的作家”和“自己的作家”怎样接轨?作家自己要“修行”,要“众生一体”,要“世人都是上帝的儿女”。这也是我奔赴的目标,但此生只到半途。



    8.文字有三大功能,一,使人“知”;二,使人“感”;三,使人同意。我只要使人家知道就好,所以我努力说明事实,尤其是事实的细节。



    9.我学习写作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文从字顺。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没有违反一些无形的公约。我们多读前人留下的模板,就是学习加入这个公约。举例来说,“山”和“尾”两个字不该排在一起,除非有个人名地名叫山尾,我们只能说山头,山腰,山脚。第二个阶段,意新语工。人家都怎么说,咱也照说,安全,不精彩。超过它。意新语工是别人似乎没这个说法。“呼龙耕烟种瑶草”,“羲和敲日玻璃声”,李贺之前有人说过没有?“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之前有人说过没有?意新。“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把感情量化了。相思如一条带子,在时间中燃烧,在煎熬中毁灭,明亮热烈,火过成灰。语工。 意新语工,必要时可以文不从字不顺。练习意新语工的初步功夫,就是尽量不用那些约定俗成。第三阶段,言近旨远。文从字顺只是把话说清楚,也说完了。意新语工是你说得比人家好,言近旨远是你有余不尽,读者咀嚼回味,能把你说出来的延长。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80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70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06:39:16 | 查看全部
文学作品有各式各样的“好”,有标准,但是没有独一 无二的绝 对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