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96|回复: 0

绩效管理≠打考绩,提升员工能力更重要

发表于 2011-3-23 14:03: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几个礼拜前,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政在某制造大厂的主管训练中,讲授了一系 列队伍人格分析课程。课程结束後,一位厂长告诉林文政, 这堂课,为他的队伍留住一位关键人才。

这名员工原本计画离职,工作情绪低落。厂长决定姑且一试,与员工恳谈。他从人格特质切入,分析对方可能遭遇的工作瓶颈及离职 原因。40分钟後,员工奇蹟似地改变心意,不离职了。

算算,如果这名员工离职,不只会增加雇用及训练新人的成本;就算新人迅速上手,队伍绩效也要至少要3个月才能恢复水平。成本的增加、绩效的低落,谁来承担?答案还是主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绩效管理其实无所不在。

队伍绩效的总和,就是主管的成绩

许多主管误以为「绩效管理」就等于「打考绩」;其实,俗称「打考绩」的绩效评核,只 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小部分;日常工作中的管理,才是达成年终绩效目标的关键。若以开 车来比喻达成年终目标的过程,员工是司机,主管就要像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指出目的,还要在车辆偏离轨道时,适时发出警讯,将其导回正途。

林文政引述国外调查指出,一位杰出的经理人,每天平均花70%的时间在做「走动式管理」,而这其中至少有40%的行为,都可被视为「持续性的绩效管理」,诸如督导、协调、 激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不但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士气,更能确保员工的作为与主管的期待相吻合。

针对许多主管抱怨没时间做绩效管理,林文政认为,其实主管并不需要「另外拨时间」做绩效管理,而是必须设计一套机制,如日报表或周报表,让绩效管理可以「照着流程自己运转」。另外,也可以在固定的例行会议时间检讨进度。

不过,林文政也观察到, 绩效管理不彰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检讨制度,而在主管的领导与沟通能力。 前述的厂长,就是凭藉卓越的沟通能力,挽回将离职的重要员工。主管应意识到,队伍成员的绩效总和,就是主管的成绩;重视个人表现胜过提升队伍能力,反而是本末倒置。

考核程序公平公开,有利员工发展

林文政指出,绩效管理有3种目标:策略性、管理性及发展性。「策略性目标」是协助达成组织的长短期目标,「管理性目标」是做为晋升、奖惩的依据,「发展性目标」则是开发员工潜能、改善来年绩效。

然而,多数主管往往只偏重「管理性目标」,也就是「打考绩」,结果不仅使员工与主管关系紧张对立,更导致组织内部过度竞争,无法提升长期绩效。

来源:经理人月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