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5|回复: 0

推进“双减”,要读懂家长“情绪”

发表于 2022-3-7 20:14: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目前,“双减”工作在治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不再有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焦虑营销刺激家长。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反映,“双减”后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太长,孩子放学太晚;不公布分数,没法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查漏补缺;明面的培训班取消了,私下一对一辅导没有停,价格更高,带来的负担更重。

  “双减”的最终目标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评价“双减”的成效,主要要看改革能否缓解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焦虑和负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纠正扭曲的政绩观。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这是进行供给侧治理,而要给学生有效减负,还必须进行需求侧治理,疏导学生和家长的培训需求。如果不能有效疏导需求,培训就会转到地下和家庭,这非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会增加家长新的焦虑。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疏导学生需求的重要措施,但需要意识到,课后服务当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众口难调的问题。也有不少教师不满开展课后服务导致在校时间延长、负担加重,对此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从经费保障、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自主选择等方面着手,建立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长效机制。

  导致学生负担重、家长产生焦虑的根本性问题,是基础教育过重的应试倾向,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教育评价把学生“卷入”到升学竞争之中。“双减”也由此演变为家长间的博弈:自己减,别人不减,最终自己的孩子就会在升学竞争中“吃亏”,“在中考时开盲盒”。片面的知识教育,尤其是应试化的知识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已经是我国社会的共识。可是,要扭转这一局面,却陷入了“剧场效应”困境——大家都站起来看电影,没人愿意主动坐下来。于是,公开的校外培训没了,家长却暗自给孩子找私教;严格落实“双减”规定的学校,会被质疑“对学生不负责”;举报学校违规的家长,也可能被其他家长边缘化,被嘲讽“自己的孩子不上进,还拖其他孩子不上进”。

  因此,在推进“双减”的过程中,要读懂家长的情绪。当前,教育被赋予的“改变命运”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如果孩子进不了好高中、好大学,就会被视为“失败”。这令很多家庭的教育焦虑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唯分数论和唯学历论,制造了功利教育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显现出竞争的残酷,也成为激励学生的励志口号。一些地方政府也按升学率来配置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高考政绩观。因此,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更多的成才选择,才能把学生和家长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培训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相关工作还任重道远。

  (熊丙奇,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