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31|回复: 26

滕富生《小人物故事》连载1~~6集,欢迎欣赏!

发表于 2008-3-4 23:43: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退休后,一度很不适应。某日闲逛,碰到了多年不见的老伙计、当年一同插队的老A(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在此只好胡乱起个代号,权当作个记号),喜欢自称“小人物”的大“能人”。对于这个闷头不响却又充满幽默色彩的小人物,多年前就曾动过写一写他的念头,只因工作太忙而搁浅。那天,老友重逢,一壶老酒,几碟小菜,引发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前30年后50载,从下放农村到参加铁路工作,简直无话不谈,不知不觉中,两瓶二锅头已然下肚,我虽早已天大地大,而他竟谈兴正浓,真没看出,他在农村时的“酒仙”美称居然保持至今。
        现将他过去时光里一些“趣闻”稍加整理,奉献给爱喝闲酒、喜侃大山的朋友,权当消遣。
      
“小人物”的故事之一                                                                     
                                       
沉 痛 教 训
   

    老A在单位是个宣传干部,由于接待的活都是他负责,原本就“海量”的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可就是一条,这个家伙有点“家活懒外活勤”的毛病。他不大喜欢争三抢四,多年来连一间公房也没分到,媳妇早就一肚子气。自家一间旧平房住了十几年还没厨房, 那年在媳妇一连半个多月不停嘴的嘟囔声中老A好歹在熟人拆房子时买下几车旧砖头凑凑合合盖了一间厨房还忘记了安窗户。所谓的“厨房”,除了门口有一点亮外,里面整天价黑咕隆冬。 媳妇叫唤了好几年,嫌油烟熏眼,白天点灯费电,天天揪着老A的耳朵叫他抓紧安个窗户,天天嘴里骂着“就知道喝猫尿!”。
        
   “这费啥难?”正在喝酒的老A喷着满嘴的酒气说。其实他已经用这句话安慰了媳妇好几年:“歇班保证给你安好行不?” 知青返城前,老A的确就是个大“能人”,他什么木匠活都会干,尽管质量不是多么的过关, 倒也赢得农村老乡的一片喝彩。
        
    看来老A这次可要动“真格”的了。
        
    材料备好,工具借齐。天不亮老A就开始在小屋的山墙上砸窟窿, 震得大礼拜想睡懒觉的邻居小狗子气的跟吹猪似的还不好意思说,蒙着头干生闷气。老A 早年插队时跟着大队木匠铺拉过半年多的“大锯”,也好好歹歹修过几次犁耙耩子扬场掀什么的,窗户活也给人家盖屋时随大流跟着干过几回。这不,他在媳妇的帮助下,撅着腚乒乓二五一阵锯末刨花飞舞,不到半天,两小扇窗户打好了。一安,“吆”我的娘耶!怎么大恁些?没量准?妈的,不对!量了好几遍,又没喝酒,应该量准了。老A “相”了半天面,没招。砸墙吧,呼呼隆隆连砸带砍又鼓捣一身臭汗,谢天谢地!还算给面子,总算安上了。 老A连抽了四根烟后,又在媳妇的帮助下塞墙抹泥勾缝完毕,一看天还没黑透,老A又兴致勃勃地把窗户油漆了一遍。
        
    老A媳妇今天有史以来地高兴,她特意烫了一壶留了多年的好酒,并多炒了几个好菜犒劳老A。
        
    老A那个得意! 他边抽烟边喝酒边唱着革命样板戏“今日痛饮庆功酒”,弄得邻居们差不多都能听见。“滋滋哇哇”的抿酒中,老A眯缝着眼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那个蜜!
        
         一夜无话,累了一天的老A睡得格外香。
     
    第二天,老A起了大早,跑到街上把六块玻璃划来也利索地安上了。谁知一开窗户,麻烦了。老A费了半天劲却怎么也打不开那两扇倒霉的窗户。是不是油漆给沾住了?老A琢磨。再开,还是开不开。没招了!用凿子别一下吧,“啪!”别掉一块木头,甭说,还真给别开了。再关,又关不上了。老A用曾经干过调度员的脑子仔细分析了半天,才发现在安装时,窗户与窗户之间“风路”留的太小,加上四个折页,加上油漆,四个边,一边厚出1毫米就将近半公分。四条边挤在一起,开?开个球!
        
         又没招了!只好再把哼着小曲准备出去买菜的媳妇请来帮忙。于是,媳妇扶着窗扇,老A拼命地刮。“刷刷刷”! 差点刨着媳妇的手,气得媳妇又是一顿好骂。到晌午时,窗户总算“竣工”了,只是不理想,开关还有点费劲。老A实在累的不行,便小声 给媳妇商量:“凑合着用算了。”媳妇没理他,伸出手去试。结果又累了一头汗。她气得一跺脚,顺手拿起杆面杖一连捣碎了三块玻璃,一声狮吼震天价响:“早知道光图有亮不出烟, 费劲八力安这么个该死的狗屁窗户,还不如直接在墙上掏个洞省事!”
      
    老A犯罪似的蹲在那里吸烟,任由媳妇高一声、低一声地臭骂。
        
    那天晌午,老A媳妇恼得没做饭,更没有什么下酒菜,只赌气地扔给老A一袋方便面:“你反正会凑合, 今天就凑合一顿吧!”几十年了,老A记得最清楚的是“文革”中毛主席在视察湖南造反派时曾说过的一句“大师傅不好惹。”也知道常言说“得罪了厨子别想吃熟馍馍”, 今天可好,这倒霉事居然叫自己摊上了,别说喝酒,连饭也没得吃。
        
    唉!当个小人物也不容易。老A恨恨地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43:59 | 查看全部
“小人物”的故事之二

      
                              
                            不 抽 好 烟           
               
                 老 A 喝好酒,但不抽好烟。他知道,小人物吸什么烟都没人笑话。
        
        “不是抽不起,实在是没啥意思,喝口好酒对身体有益,买盒好烟只图冒冒烟,钱花的冤枉。”老 A 理直气壮。其实他是给自己找托词。
        
        老 A 开始抽第一支烟是插队的第一天晚上,生产队长为他们接风,弄了一桌子什么豆角、茄子,最显眼的是小鸡炖南瓜,外加一大瓶(1059农药瓶,乡下人都是用它盛油、酒)劣质白酒。那时还是小A的他和几个知青还不太会喝酒,但其酒量也让队长吃了一惊,队委会的几个领导都说老A真是个标准的“酒猫”。饭后几个小兄弟偎在一起,东侃西扯, 侃到最后想家了。B提议,买包香烟解闷如何?几个人都没反对,于是花了一角钱买了一包烟一包洋火,几个人一人一支地吹了起来,呛得眼泪直流。 整整大半夜,几个人都是在烟雾和干咳中度过的。
      
        后来,A当了生产队长。每天派工、开会、下田、喝酒,忙得二三年没捞着回家过年。连熬加累,喝酒,抽烟成了他提神的“小锅饭”。当然,都是花钱买的,但烟全是自己卷的“叶子烟”。
      
      再后来,A回城当了国营企业的职工,每月不到二十元的工资,有了“大锅饭”,按说“小锅饭”该换换样了,可他不。A要存钱娶媳妇。三年后, A 倾其全部二百多元的积蓄置办齐了所有的结婚家当。
        
      A的媳妇很重感情,人绝对没说的,她未过门就先跟A学会了卷烟。她不嫌他满嘴烟味,只是对他过多的抽烟有意见,说喝点酒不反对。烟太厉害,劝他戒。A也想戒,戒了好几回,戒不掉,也就不戒了,媳妇也没再多言语。A喜欢写东西,好一个人晚间静静地坐在台灯下, 悠闲地吐着烟圈构思。几年中,他写了许多文章,发表了不少,还得过几次奖。 家庭生活水平也随着时代变化了许多,唯一不变的是烟。仍是自己休息时跑到很远的集镇上买烟叶,自己烘干调味搓碎了卷。  媳妇不解,说:“又不是没钱,整天价抽旱烟,别叫人家瞧不起!”文友们劝:“小A,开开洋荤吧,别老抱着革命老传统不放手。”
        
        A无所谓,他向来不在乎谁说什么,也从来也不接受别人的敬烟。 他也从不给别人敬,其实是他吸不惯别人“洋烟”的同时别人也吸不惯他的“土烟”。
        
      1995年冬,市文联召开一个笔会,公家管“红塔山。”大家都是不抽白不抽,A 连看也不看一眼,只是自顾自地吹着他的“喇叭筒子”。不久,市文联又组织一批较知名的“文人”到W市进行联谊。A在其中。媳妇帮他卷了大半夜烟。又在没征得A同意的情况下私下买了一条名烟藏在包里, 被他发现,掏了出来,逼着媳妇去退,结果人家说香烟售出概不退,于是只好换成了酒。W市文联主席早耳闻A有点古怪,一考验,果然如此。后来有人提议大伙尝一尝老A的烟到底有什么好,结果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掉!”大家都称奇:味道好极了!
        
              文联主席鼓掌请老A介绍加工卷烟的“经验”,于是,联谊会立马又变成了关于卷烟的“取经会”。
      
        晚上聚餐时,酒 还没喝到三巡,菜未到五味,文联主席一散烟,又勾起了白天“烟”的话题。在大家善意的起哄下,于是,文联主席请老A发言。他先是得意地介绍起他下放的地区是产烟叶的生产队,烟叶如何远近闻名。他当生产队长时,如何跟着老队长学会了一种加工烟叶的土办法,既经济又实惠,而且味道是一般中档烟所不及的。 因此“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了A多年不变的优良传统。
      
        “那你省钱干什么?”
      
        “干什么?这当然是秘密!”   
        
          大家一听老A还有“秘密”,群起而“灌”之。万般无奈之下,晕晕的老A拿出一张发票。文联主席接过一看:“乖乖!我这个主席目前还用着‘386’,人家老A早花7200元买来‘486’电脑了!惭愧呀,惭愧!”
      
          大家一听文联主席的话,都顿时对老A肃然起敬起来!不知谁说了一句:
        
        “  哈哈!原来老A省钱是为了买电脑。这可是天大的新闻,文友们,抓紧拿出纸笔采访,明天准备上头条吧! ”
      
          别!别!老A急眼了“小人物有什么可写?还是找个大人物写吧。”
        
        “谁是大人物?”
        
          鬼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44:41 | 查看全部
“小人物”的故事之三


                                 
  福 兮 祸 兮
      

          老A干的就是到处联系新闻线索的活儿,可是在单位里,最烦听吱吱嘎嘎地拨电话声,他喜欢清静。连党委书记都说,外边什么事都找我,可你办公室里的电话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可是烦归烦,他私人却确确实实有一部电话,这倒不是老A有什么业务来往,纯粹是他的宝贝儿子小A无意中给他添置的现代化“家当”。
        
        那天,小A的同学小G来家闲扯,突然裤腰带上的BP机蛐蛐叫阵般地吱吱不停。小G歪着头跑到里屋乱瞅了一会,突然问“家里有电话吗?”   
      
        “没...没有。”小A感到很丢份。
      
        “哪里有?”看样子小G肯定有急事。
        
        “......?”小G很不满意,觉得再盘问下去除了耽误事没啥好处,径自登登登地跑下楼去。
      
        过了半天,小G又登登登地跑上楼来,直接问小A:“想安电话不?”
      
        “想是想,我不当家!”小A一肚子愤愤不平。
      
        “怕老爹?”小G说。
      
        于是,小G主动做起了小A的思想工作,什么“现代三大件啦”,什么“私房,电脑,电话,缺一不成为现代化啦”。
        
        小A在听也在想。满脑子“电话”两个字。
      
      “你老爹也不知怎么想的,现在谁家不安电话?象你家就是,房子有了,电脑有了,一个龟孙电话值几个钱,真是买起骡子配不起鞍,纯粹老农意识!”G滔滔不绝连劝带训。
        
        就是。还整天自称什么“文化人”,家里没有电话象啥样子!小A真有点替老A脸红。
      
        接着,小G 又自告奋勇说他老爸在邮电局有几个铁哥们绝对办事安电话绝对又快又省钱......
      
              刚刚散席的老A还没进门,儿子就大呼小叫地嚷着电话的事。老A吼:“老爹又不是什么大人物,装什么电话?”
        
        闹了好几天,最终由于两口子都疼儿子,疼得“铁壳”。他们再也经不住小A软磨硬泡,狠狠心,“别瞎讥歪,安就是了!”
        
        于是,这部熟人的私人电话就比不是熟人的电话便宜好几百块的价格装好了。
      
        有了电话,一向喜欢安静的老A家可就炸窝了。邻居百世谁要借用一下总不能拒绝吧!有时正兴致勃勃地喝着酒,一下子闯进来楼上的老李要打电话,老李是个碎嘴子,说起来没完,弄得老A有苦没处审。特别是那个自以为帮了小A天大忙的小G,有事没事总“请安”似地来电话找小A,有时打不进来他还怪话连天,老A媳妇气得要命,整天嘟囔, 安这个小舅子电话可算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小A也学毁了,平时他总是爱看看书,练练字,玩玩电脑什么的。现在好了, 只要有点空就摸电话胡扯八道。就是上班时也总掰点生法往家里来个电话扯淡:“妈,今天活好累,我饿死了,看能不能给咱烧点牛肉,下班后我得补养补养!”
        
      “放心,还能亏待了我的宝贝心肝。”别看老A媳妇烦接小G电话,可她特别喜欢儿子的电话声。这时,她心疼火燎地好象看到了儿子已经饿昏了头正奄奄一息地趴在那里象一只可怜的小羊羔。
        
      “你还想吃什么?”
        
      “吃屎!”喝了半截酒的老A听她娘俩一唱一合没完没了地侃,气得一把夺过话筒。
      
        小A好凑热闹,别看个头比老A还高.可他到底还是个孩子,净干不知老少的事, 有时,能把老A气疯。
        
        这不是,半夜又来“电”了。
      
        没想到是老爸接的电话,小A只好换话题:
      
      “...老爸吗?你老还没睡?”
      
      “ 小兔崽子!”老A最怕半夜起来接电话。
      
      “不好好干活,半夜三更还穷搅活啥!”
      
        “我怕老爸还没睡,特别友情提醒!”
      
      “还要你他妈的提醒,你看看几点了,我好不容易做了个梦, 又叫你小子搅活跑了。”老A骂完,打了个哈欠。
      
      “真的吗?是不是做梦拾到钱了,嘻嘻...报告老爸,我给您买了两瓶竹叶青。”
      
      “啪!”地一声,老A生气地挂上了电话。
        
        那边小A继续干“四化”,接着熬夜。这边革了一天命的老A可愁坏了:他有个怪毛病,只要夜里一醒就睡不着,有时都能睁着两眼到天亮。他无计可施,坐起来,点支烟, 看了一会看过的报纸,又拧开电视,里面除了沙沙声响就是雪花飘飘, 人家电视台的人早就下班睡觉去了。
        
        时间久了,小A让老A骂了个狗血喷头并严正警告:“一个月几十块钱的电话费我不心疼,你这样整天搅的家里不安生谁受得了,再他妈胡闹,小心我掐了它。”
      
        其实,老A只是吓唬吓唬小A罢了。
        
        不过老A真是烦透了电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45:13 | 查看全部
【“小人物”的故事】连载 之四


                            好 梦 难 圆
     

      老A的逻辑是,只要一做梦,就算睡着了。很多人难以接受。说:只要做梦,肯定没睡好!老A反诘:“是睡着!没说睡好!”
        
      也难怪,这些年来,老A在单位忙,在家里写。本应有一个理想的写作和休息的环境,可他住的地方偏偏又修了铁路,而且距离很近,就象扳道房立在股道中间。他白天在单位一天到晚地听火车汽笛死命地嘶叫和没完没了的车轮声, 晚上还要继续在该死的火车轰鸣声中受煎熬。老婆孩子早就向他提出过一百多回强烈抗议:抓紧调房子,小点没事,只要不再听火车嚎叫。
      
        老A自己也烦,烦得要死。不过也没有办法。他的毛病确实不少,沾不点就失眠, 有时整夜脑子累的生疼。他到处求医,问药,猛劲地喝酒,设计能睡好的办法,无一奏效。 只要一上床,就满耳火车声响。有一次下大雪,钢轨早看不见了,火车也都“趴窝”不开了,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睡觉良机。老A看着银白一片的路基,仍感到有火车响。媳妇骂了他好几千次: 喝醉了都白搭,那是自己没能耐,怨谁!
         
              老A惨了。睡觉成了他人生旅途上的一大苦恼。去年的一大清早, 他突然对还没下夜班的调度员说,昨夜从20点到今早7点半一共到达67趟火车,对不对?调度员很诧异,竟半天怔在那里,瞪着布满血丝的睡眼瞅老A。
        
      老A正色道:“别瞅,绝对没错,我一趟一趟数着呢!”
      
      到八点交班时,调度员特地核对了一下交班本,果然一列不差,他真服了老A。
      
      老A原先干三班时,还没觉得啥,到后来不干三班就感觉有点那个了。 他从没在十二点前睡过觉。火车声音真把老A搞得心力交瘁。唯一的办法就是饭后使劲地看电视,好孬都看,啥时困的睁不开眼,便趁机倒下,任你天翻地覆,失火遭窃,老A只顾呼噜。他说,这就是睡觉。香!
         
          后来,老A真的搬了家。搬到一个离铁路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别说火车叫,就是汽车叫也很难听到。家里人那个欢欣,连着高呼了好几天的“万岁”,老A也鼓舞了一阵子。谁知三天没过完,老A又来毛病了。何也?太静!静得让他无所适从, 不管怎样多喝酒、写东西、看电视、故意累,就是睡不着,他此时太想听那有节奏的火车轮声了, 无奈那都已成昨天的故事。每天媳妇都睡醒一觉了,老A还在那里痛苦地翻身,唉声叹气,好可怜噢!
         
          确实,老A爱静,但多年的习惯睡眠方式又让他对静产生了恐惧。 世界上还有比睡不着觉更痛苦的么!
        
          大休,是老A最佳的睡懒觉时间。早晨可以一个劲地睡, 啥时睡到浑身难受的要死再考虑起床。谁知,懒觉也不是好睡的。如今的商海波涛汹涌,人人都在赚钱。 五花八门的吆喝声象世上最动听的交响乐此起彼伏,刚刚作了半个梦,便被一迭连声的吼叫惊醒——
      
    “卖酒瓶了,卖酒瓶,啤酒瓶三角八,白酒瓶一角七......”震人耳鼓。老A那个气!可又一想,人家以此养口,不喊不叫谁给钱!再说,他不可着嗓子高唱“酒干倘卖无”就谢天谢地了。悻悻中,老A只得点上一支烟,耐心地等那壮汉的呼叫声渐渐远去。
        
      就在老A盘算着怎么构思下一个美梦的当儿,楼下又来了一拨人马。在一阵呱嗒板响后,居然有人唱起了莲花落:打酱油、买酸醋、老板咸菜腌萝卜......快来买啊, 过了这个村可没那个店!紧接着又一尖叫声在喊:上等的小磨香油,,先尝后买,不真别给钱啦!等等等等。再往下就是一阵老头老太太小媳妇甚还有青壮年男子们的讨价还价声。懒觉肯定睡不成了,老A看了看挂钟,娘耶!快十点了,他万分的无奈, 在磁带盒里扒了半天,恶狠狠地打开收录机,安上老狼的原盘音带,将音量拧到极限,低音把楼板震得要断。
      
      然后,老A端着酒杯恨恨的趴在阳台上,不知是在听自家的音乐还是在欣赏此时前楼后楼左楼右楼楼上楼下家家传出的流行歌曲西洋歌曲京剧选段及电视机里各式人物的对白声......
        
          唉,难圆的好梦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46:08 | 查看全部
小人物故事连载五:


难  得  糊  涂

            谁都怕人说自己糊涂,更不承认自己糊涂,老A也是。
         
            他不喜欢买菜,但喝酒时没有几个菜他还不干。他说他最怕和小贩们仨钱俩枣地讨价还价咋咋呼呼引来几十口子看客评论自己怎么这样娘们气。从来都是媳妇负责购买,他只负责吃。
            
          不过战争考验人,困难也照样磨练人,老A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茁壮成长,虽然他极不乐意。有一次,媳妇回娘家,她把老A和孩子们一天吃的喝的都准备妥当后,说,最多明天上午就回来了。可是后来又来电话说有事得好几天才能回来。这下子老A晕了!要知道家里还有俩孩子放学要吃饭。孩子又不会买菜,怎么办?谁叫自己没有本事,是个小人物呢?
         
          思前想后,弄得老A自己不买实在没办法,唉,权当“逼上梁山”的好汉罢!他自我安慰,红着脸和菜贩子讲价还价,第一次成功地拎回一堆新鲜蔬菜。不料这一买倒买出了“瘾”。他不光学会了买, 最大的收获是知道怎样讲价钱。别看它整天报纸上文章大道理讲的人人点头,可是他的算帐技术太不咋拉。整斤的东西还凑乎, 一但遇上几两几钱几分几厘的玩艺他立马象个大憨子,卖菜的早把价钱说给他听了,他还以为人家在坑他,掰着手指头一五一十地抠,巧不 巧还弄错,为此他遭过不少白眼受过许多挖苦。后来儿子看老爸确实整天为了算帐在那里哼哧哼哧地费劲,心中不忍,就给他买了一个能当手表看时间的计算器,专供老A买菜算帐用。老A操练了一阵子感觉还真方便, 从此便带在身上不离。
        
          那一年,老A去采访一个市书法家协会举行的捐助贫困儿童义卖活动。采访完了后,书协副主席即兴送给他一张郑板桥“难得糊涂” 的条幅,老A很喜欢,赶紧装裱挂在书房内。他只要在家,就天天看,天天琢磨。可是越天天琢磨就越天天弄不懂其中奥妙,常常自言自语:这郑老头也真TMD,糊涂就糊涂,也是常事,一般老百姓都知道“一天三混蛋”的道理,可一个当县官的怎么也比老百姓明白,怎么还难得糊涂呢?
        
                  一次,单位组织新闻干部到外地学习。晚饭后几人闲着无聊便瞎逛,正在口渴, 突然见一老翁在路边卖桃。B们走了过去,问:“多少钱一斤?”老翁道:“四毛。”“三毛怎样?”老翁看看天色已晚,也没啥赚头了,便狠狠心:“卖!”说着拿起称盘称桃。正在这时老A偎了上来,他显得非常内行且又十分老到地摸了摸桃,嘴里咕噜了几句谁也没听明白的话。问:“怎么卖?”老头一看他们都是一伙的,顺口说,“三毛”。老A一盘算,“三毛?三毛太贵。”便又讨价,“你这桃都卖了一天了,也挑不出好一个的,干脆便宜点,一块钱三斤咋样?”B和T顿时都发懵,两人大眼瞪小眼,最后都怔怔地看老A。老翁也以为他在开玩笑, 就半开玩笑的说:“反正是折本就卖给你!”
         
          他们三人都买了四斤,B和T都收了一块二毛钱,却收了老A一块三。而老A却因老人少收了他三分钱象拣了很大便宜, 一路上高兴地老唱情歌。
         
          回到宾馆,洗澡、喝茶、看电视,吃桃。快该上床睡觉的时候,不知怎么又扯起了买桃的事。B和T 交换了一下眼色,问:“老A,你一贯聪明透顶,今天怎么喝醉了?糊涂了?”老A不解其意,满脸疑惑地看他俩,心说,咱们一起吃的饭,没喝多少酒?B说:“ 老A,100除以3等于几?”“等于......”老A忙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然后一拍脑袋瓜,连连叫道:“哇!浑!浑!我怎么这样浑...”B接口:“你不是一直不理解‘难得糊涂’这句话么, 今夜你能以此作出一篇好文章呢。”
        
        老A捶胸顿足,嗷嗷大叫:“无怨都说‘难得糊涂’,我这才真是好难得的‘糊涂’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46:45 | 查看全部
“小人物”的故事 之六

无奈之举   
               
         
        冬天到了。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带响的风从针鼻大的窗缝里透过, 顷刻就成了割人的小刀。把坐在窗前“做天下文章”的老A冻得稀哩哗啦。他摁灭烟头,喝了一口酒,还是感到有点冷,便站起身,先搓手,后跺脚,再扩胸,把第八套广播体操几乎做了一遍。折腾了半天,还是冷。什么鸟文章,不写了!他愤愤地点上一支香烟,叼在嘴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窗外远处烟囱冒出的一缕缕黑烟。
         
        女儿放学后,推开门,满屋的烟味、酒味,呛得直叫唤。她屏住呼吸, 疾速跑进狼烟咕咚的斗室里夺下老爹手中的烟,又快步跑到门外强烈抗议:“说了多少遍,就是不自觉!”老A瞪眼:“我在取暖呢!”女儿感到好笑:“喝酒能驱寒,吸烟也能取暖?那人家还要火炉干啥?”老A更感到好笑:“小孩子家不懂,难道你没听说过‘烟暖、烟暖’吗?”女儿气得不理他,一个劲地嘟噜:“整天自诩‘文化人’,写文章教育人,谁知都是谬论!”老A一听,心中生气,说:“老子在农村时,每天都到牛屋里吸烟取暖,也没冻死!”确实,老A没说谎。他记得在农村插队时,住着像冰窖一样的草房,他一床薄被外加身上的棉袄、棉裤一盖,冻得半夜也暖不热被窝,只好爬起来,跑到隔壁的牛屋里取暖。喂牛的王大爷可怜几个下放的知青,每天都要破例地点上一堆麦秸,一伙子人围着火堆,边烤火边解怀,农村人的虱子多,被火一烤,掉在火里,劈里啪啦直响,象炸米花,乐得乡下人乱蹦,因此他们说“烤火不解怀,白搭一把柴。”也因此,吓的几个知青不敢再去,怕染上一身虱子。不过,颇有知识的老A认为“烟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知那年到底是怎么了,天气冷得邪门。媳妇看到别人家都安了取暖煤炉,便商议:“买一个吧,不然孩子受不了。”老A坚决不依。他常向家人讲起60年代10多岁时因为中煤毒差点丢了小命的那一幕幕,说直到现在还心寒不已。真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媳妇又劝:“咱屋里不安,给孩子安一个总可以吧?”老A急:“谁都不安,等过了年,咱安空调!”媳妇不语了。可她又不相信,80年代除了公家,有几个老百姓能装起空调的!老A是在糊弄人呢!就这样,老A一家在哆哆嗦嗦中度过了又一个差一点要冻死人的冬天。
      
      新年过去了,万物复苏了,柳棉也开始刮了,明媚的春天来到了。老A忘却了冬天的寒冷,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但是媳妇却没忘老A许诺装空调的事。她不止一次地拽着老A去百货公司看货。“太贵了,等便宜了再说!”老A又许诺。媳妇好生气,只好撺掇儿子、女儿一起向他施加压力。快到冬天的时候,眼看又是一个严冬。媳妇再次提起空调的事。老A看看不好再赖帐,他明知买空调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只是推托,没想到媳妇竟较起真来。他哪来那么多钱?那时一台空调少说也得一万多!再说三间屋,往哪搁?可又一想,自己好歹算个“文化人”,岂能言而无信?商量的结果,连老A自己都觉得大跌眼镜:先安装取暖炉凑乎着!女儿反对:“你不怕中煤毒,我们还怕呢!”儿子不依:“煤气侵蚀电脑!”媳妇大吼:“去年就叫你安!你怕这怕那!白冻了一年,弄了半天,今年还得安,你脑子进水了咋的?”
        
        看到自己遭到全家人的反对,老A感到无地自容,正写到半截的文章被娘几个一打岔,下边想写的东西竟忘的干干净净,看样子还有继续恶战的迹象,于是无奈之中大喝一声:“再叫唤,今年连火炉也不装了!反正我不怕冻,你们也跟着凑乎点吧!”
        
        至于装没装,老A不说了。我想,肯定事情办得还不错。为啥?难道大家忘了老A的教训:常言说得罪了厨子别想吃熟馍馍, 惹恼了媳妇还能有饭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23:50:49 | 查看全部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3:53:22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这么快回帖!请多多赐稿!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0:02:13 | 查看全部
感谢耀扬将拙文费心整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5:10:0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8楼147258于2008-03-15 10:02发表的  :
感谢耀扬将拙文费心整理,谢谢。
滕老师客气了,这是学生应该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