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西工人报
本报首席记者 陈秋莲 通讯员 卢佼婕
每天5时,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女职工协管员杨丽都会准时出门搭车上矿。到达井口服务站,她便和大家一起蒸馒头、熬稀饭,洗菜、切菜、炒菜,为的就是让出井的夜班职工能吃到可口饭菜。
在山西焦煤的千里煤海,有许多像杨丽一样在各条战线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用心呵护矿工“眼睛”
人们常说,矿灯是矿工的“眼睛”。为了呵护这双特殊的 “眼睛”,她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细心、热心筑牢了一道安全防线。
在汾西矿业水峪煤业管理矿灯房,每天早班,张晓娟都会带领大家进行巡检。尽管现在采用的是智能化充电系统,但张晓娟仍不断提醒大家不能麻痹大意。三角螺钉是否完好、灯线是否存在接触不良等情况、双光源是否正常亮灯……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大家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张晓娟刚开始并不适应这个岗位。在师傅的带领和引导下,她意识到了灯房岗位的重要性。矿工入井、升井都能第一时间见到她们。她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如今,她已经在这个岗位坚守了9年,手上磨起的老茧成为她的职业标记。她说,这是长期维修矿灯留下的,姐妹们已经把这个当成了自己的“勋章”。
用情筑起安全“第二道防线”
在各级工会,有一群职工的“娘家人”和贴心人。她们心系职工,一切从职工利益出发,守护职工平安、助力矿井安全,用心用情筑起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
“大家有什么想不通的,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每次队组团建,霍尔辛赫煤业工会女职工部部长张倩倩都会跟大家说。
随着矿井的不断发展,由于井下工作的特性,有些职工出现了心理问题,给安全带来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倩倩和她的团队不断学习、认真对标,从心理专业角度打造了职工安全心理健康中心。这里也被职工亲切地称为 “心灵驿站”。
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遵循平等、真诚、热情、耐心、保密的原则为职工真诚服务。这些是张倩倩她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为女性团体,她们充分发挥温柔、细心、耐心、善于倾听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式,帮助职工解决问题,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她们也成为职工最信赖、依赖的 “知心大姐”。
用力做好企业“预警雷达”
在千里煤海,有些特殊岗位,女职工依然巾帼不让须眉,像一颗颗明珠一样熠熠生辉。
在30米高的焦仓顶部,山西焦化质检中心煤焦检验科焦采制样组乙班班长王文娜正在进行采制样任务。
王文娜所在的班组主要承担山西焦化出厂焦炭和焦炭生产过程中10类焦炭产品质量控制的采制样和3个指标的分析任务,测出的每个数据和指标对焦炭产品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作为班组中唯一的女性,她和男同事一样上高爬低,用干劲和拼劲演绎着“谁说女子不如男”。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19个采样点,需来回往返十余公里,采集重达500余公斤的样品,甚至还要将样品用竹筐扛下来。这样的工作是王文娜每天都要做的,因为她深知,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声誉是每名职工的职责和义务,不容有半点差池。
克服各类困难的王文娜与男同事们一道扎根一线,以身作则,严把质量关。她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生产质量问题并及时发出 “预警雷达”,以实际行动捍卫企业的声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