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2年03月16日 第A4版)
时下, “许久没有读过一本书,几个月甚至几年没有去过书店”的成年人,不在少数。家里除了孩子的课本和学习资料,几乎找不到几本“闲书”。从前买书读、借书看,偷偷摸摸、津津乐道,似乎是很遥远、很奢 侈的事了。
“读书与否”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成年人尴尬心虚、红脸出汗的话题,更是平日里教训孩子的“软肋”,生怕孩子反怼,杀伤力极强。一时间,在专家、媒体 “口诛笔伐”的数落指责下, “苦口婆心”的劝导说教下,让人平添了几分自责和愧疚。
究其原因,一说:忙。被匆忙的人流裹挟着,脚不沾地、身不由己。一说:无用。只要不为应试,读书不是刚需,所以积极性不高。一说:被手机绑架。工作、生活的大空小隙被智能手机填得满满的。就连街角、路边的书报亭不知何时何故,也都不见了踪影。很现实,也很无奈。
如今,是一个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节奏加快、选择多元、方便快捷。传统的读书看报已不再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因此,对读书问题不应大呼小叫,更不能上纲上线,包容、理性地看待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读书该是轻松的,理解不了古籍诗文,不必硬啃,可以看看通俗的译本解释。看不进《瓦尔登湖》、 《罪与罚》,没关系,翻译都说了,尊重原著,不迎合读者,又何必纠结较真?读书该是随意的,书店里翻翻看看、地摊上挑挑拣拣,走走停停喜欢就好。读书该是宁静的,捧起书的那一刻,喧嚣远去,你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人。倘若繁忙劳累之余,放下手机,捡起一本书、几页报纸,静静地看上一小会儿,光阴会为你驻足;倘若和孩子分享一本书、一段故事,你们的话题会多起来;倘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