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0|回复: 1

【写作课--574】梁衡:理字诀的运用(1)

发表于 2022-3-19 09:10: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中有理,天经地义。

    理主要是作用于思想层次的。写文章总要给人一点新思想,总要讲一定的道理,没有新道理也要能从新角度阐述一点大道理。这样你的文章才有灵魂,让人知道你是本着一个理来讲话,是在引领读者寻着光明前行,或向着一座无限风光的高峰攀登。这样的文章才有骨头,才可信,才能立起来,理在文章中的运用有四种情况。

    1.单纯说理

    这种文章是最难写的,难在你必须说出一个新道理,一种新思想。但是只要你有新突破,理论的力量就会牢牢地征服读者。比如《矛盾论》讲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有的矛盾,讲辩证法,讲对立统一,讲怎样抓住主要矛盾,这些我们在处理大至国事,小至家事中都要用到。《实践论》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讲实践出理论,检验理论;讲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个关系弄通了,平时从政行事就一通百通。这两篇长文,虽然纯说理,但其理可信、可用,人们读来就如渴饮清泉、饿食面包。纯说理的文章并不一定就枯燥,就难读,真理、哲理、原理等本身就有特殊的魅力。要不,数卷、数十卷的马列、毛、邓的著作,还有许多专业学术理论著作怎么能一版再版,长销不衰呢?不可想象,我们人类的整部文化史如果缺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及自然科学等各学科理论,将怎样维系。

    纯以理为文怎么能让人喜欢呢?

    第一,你说的这个理要有用,要对症,你要能提出一个属于你的新观点,解答读者的疑问。

    当读者碰到了一把锁,正急着打不开的时候,你的文章正好提供了一把钥匙。这时读者顾不得这钥匙的大小、造型、色泽等等,要能开锁就行。因为读者对理论永远有一种探寻的饥渴,正如对信息、知识、美感的需求一样。不过这种理论饥渴比之其他几种要迟钝些、滞后些,更易忍受一些。它常常是如水溢坝,在积蓄一段时间后,实在忍不住时表现出来。就像人们日日要买饭充饥,而买一座新房子则要到实在不换不行时才肯掏钱。但这种需求一旦形成,就非一餐一饭可比,是一种大需求。人们对理论文章的这种大需求有两个著 名例子。1938年5月,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和战争的残酷性,许多人感到前途无望,感到如坠深渊。针对当时出现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时全党全军,就是普通干部,没有文化的士兵,对此理论也如大旱逢雨。连国民党也不顾两党旧怨,发给中上级军官人手一本。1978年,十年"文化革命"在人们的心里造成许多疑惑与苦闷。这年五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长篇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各报刊竞相转载,每一个普通干部、知识分子,甚至工人、农民都抢着阅读。

    文无新论,不虚即空,读者是不会有任何印象的。如果说一篇成功的说明文,叙事文要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形象、故事;一篇成功的说理文就是要能给人留下一个闻所未闻的新观点、新道理。最好能大胆立论,语出惊人,惊世骇俗。凡历史上所有流传下来的名文,都有一个属于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和道理。就是说他都有自己的"专利"。如韩愈《师说》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居安思危"。因作者所见精辟而成流传千古的著 名格言。清末左宗棠未发迹前心高气傲得罪了人,面临死罪,大臣潘祖荫上书救人,文中有一句话:"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一句话救了左宗棠,且不胫而走传遍全国,历史也验证了他的观点。当然你每写一篇文章,不可能总是发现新道理,那么在阐述一个旧原理时,也得有属于你的新角度、新说法,去满足读者,去解他们的思想之结。就是说你的文章只要讲出正确的新鲜的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道理,这就够了。下面这篇短文,是一个普通作者所写,发表在一个地方小报上的,但是我读过之后就再也不能忘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我区农业低产落后的原因归之于"十年九旱",即天旱,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地旱。

    理由之一,我区干旱的本质不是降水少,而是降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水不同步。我区年降水400至600毫米,基本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建区以来的五个粮食高产年,有四年降水在450毫米以下,这说明,我区常年降水量可以满足一年一茬和两年三茬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干旱的本质不是降水少,而是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理由之二,耕地蓄水保墒能力低下。我区耕地中蓄水保土功能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还不多,在156万亩水浇地中,真正保浇的仅占45%。坡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9%,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耕作粗放,耕层浅薄,相当一部分耕地活土层不足15厘米,其蓄水保墒性能极差,极易出现旱必减,旱必灾现象。

    理由之三,土地土壤营养不足。据测定,全区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在0?6%以下,全氮含量在0?5%以下,速效磷含量在5PPm以下的耕地占60%左右。瘠薄的土地不仅难以有效地接纳天然降水,而且加大了蒸发量,土壤的自我调节功能十分微弱。据实测,我区土壤的无效蒸发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远远超过地面径流的水分损失。

    从上述理由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旱可以导致地旱,但在同等降水量的情况下,解决好地旱也可以减轻天旱。天旱,我们暂时还拿老天爷没办法。地旱,我们则可以通过科学的措施加以改变。这就是我们确立治旱兴农指导思想的基础。(《吕梁日报》1991年12月14日,作者:本报评论员)

    作者在文中说出了一个常被人忽视的新观点,地里缺水,不要只怨天,要在土地治理上找原因。言之有理,耳目一新。就是说他在这样老的一个题目中还是讲出了属于他个人"专利"的新观点。

    第二、纯说理文章要想让人爱读,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你得用理性的力量抓住读者。文章一层一层,一句一句,读来言之有理,前理导出后理,下理接着上理,如树之轮,如石之纹,自然天成;如江出峡,如路转峰,非此莫行。文中有一种别无选择的理性力量牵着读者,让人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作者指出的结论。比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关于保守与创新的论述: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世,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也。

    但是无论如何,说理文章总是难写一点。因为理,是作用于读者的最高层次,一般读者的理解能力,理性需求,较之对形象的感觉、对故事的兴趣和被情所感染的可能都要弱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理论书比小说难卖,而报上的社论比之消息读者总要少些。信息层、美感层比之思想层总相对要浅一些。因此说理文章便遇到一个大问题,如何由浅入深,就是如何将读者易于接受的"形、事、情、典"手法用于说理,也就是搬其它四诀来补"理"字一诀。许多著 名的理论文章神采飞扬,其奥妙大多在此。这在后面具体谈到其它字诀的运用时还要说到。


微信图片_20220319091135.jpg
      梁衡,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9 09:12:32 | 查看全部
文中有理,天经地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