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31|回复: 4

在单位里,“多做事少说话”是一种品质

发表于 2022-3-29 14:57: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古今多少事,大多成于做,败于惰。


多做事,便是勤劳,而勤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会捉鼠的猫不叫”,少说话多思考方能洞悉事情真相。


多做事是一种美德、一种胸襟,少说话是一种涵养、一种智慧,多做事少说话其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品质。


多做事是一种美德。勤劳的蚂蚁收集了大量的食物储藏过冬,悠闲的屎壳郎一旁得意洋洋,看着弱小的蚂蚁一步一步拖着沉重的食物,不时地批评着,质问蚂蚁,何必那么劳累身体。


但到了冬季,饥饿的屎壳郎无奈地向蚂蚁乞讨食物,蚂蚁训斥着,如果你当初也像我一样多做一点事,而不是一味地贪图享乐,现在你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表明,勤奋的人终究饿不死;懒惰的人终将会饿肚子。


工作中亦是如此。曾有一个同事,在印象中,他话语不多,更不爱嬉戏玩闹。每天做的,只是不停地工作,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即使不属于他的工作,别人不想做时,在完成分内之事后,他也决不抱怨地认真做好,未曾埋怨。


不懂的事情,反复向别人询问好几遍。每完成一件事情,都会加以总结,进一步提炼经验。


记得有一次,突然检查干部学习笔记和工作日志,其结果只是他一人完成。


吃一堑,长一智。那一次之后,很多人都学他,一时间,学风浓厚,工作务实。


但后来,再也没有见到他了,倒是听说,因为某方面的才能,直接调到省委去了。


也许他比同年的人更加成熟,更加明事理,故而辛勤的付出亦不乏收获。


日常的点点积累,让他得以积蓄力量,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舞台,留下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足迹,获得了出彩的人生际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14:58:16 | 查看全部
这竟使我想起一则寓言故事。



羊群里谈论狼,似乎所有的羊都心有余悸。但有一只羊似乎在证明着什么。



每当饱餐一顿后,其他羊都会休息。唯独它在努力地练习着蹦跳。一次、两次,就这样练习了千百次。



有一天,它终于纵身一跃,跳在了房顶上。站在屋顶的小山羊,嘲笑从地面走过的狼,宣誓着主权。



而地面的狼哭笑不语,心想:若是你在地上,准吃了你。



这个故事表明,也许做一件事一次难以成功,但只要朝着既定方向,哪怕失败千百次,总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当你事先有所准备,占据天时地利时,你才有实力与勇气向真正的强者叫板。



多做事是一种美德,而拥有美德的人尝尽万般艰辛,通常会变得很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14:59:38 | 查看全部
多做事是一种胸襟。曾国藩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拥有这种胸怀的人,他们做事认真,但不随便,更不大包大揽。通常他们也很讲原则,那便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反却是常说的能者多劳。

他们眼界很宽广,与其抱怨某一个人玩心大没有完成好任务,宁愿自己擦屁股,也要工作完成效果最大化。

这一类人胸襟宽广,是因经验足够的丰富,工作上也就足够的自信。

多做事不但是一种美德、胸襟,还体现一个人的涵养。

多做事并非不假思索、盲从跟进,而需要思维涵养。失落井中狡猾的狐狸诱骗口渴的公山羊跳入井中饮水而无法恢复自由。听了狐狸的计谋,竭尽全力用前脚趴在井墙上救出了狐狸,自己却身陷井中无法出来的寓言故事说明:

做事情要提前谋划,事先考虑好后果再做,而不是愚昧地不假思索。

曾国藩说:“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公山羊受骗倒是喝到了甘甜的水,但却是失去了自由,得不偿失,正是印证如此。

多做事情,还不能多说话,更不能乱说话,而应该少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15:01:34 | 查看全部
少说话是一种涵养。没有哪一个单位或是哪一个领导喜欢整天喋喋不休的人。
房顶上的喜鹊总爱叽叽喳喳,主人家烦了,用弹弓将之击倒。
夏天,蚊子老是嗡嗡乱叫,生怕不知道它会吸血,人们一巴掌拍下去,结果蚊子成了“血肉饼”。
这都表明,话多总惹人嫌。
朋友告诉一个案例。一次学习会上,主要领导讲述为什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道理和方法。领导讲完后,一阵掌声随之而起。接着便让台下就坐的发言。
但很多人都没有发言,唯独有个人在会上言辞一大堆,教育着台下的人怎么学习。
他似乎越说越有劲儿,断断续续地说得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领导说话时限,有点喧宾夺主,直到有人厌烦了,主持人说由于时间的关系,尽量简洁一点,才结束唠叨,尴尬地回到了座位。
其实,简洁有力的语言往往能赢得观众好感,而喋喋不休的说教恰恰会遭人厌烦。
记得看过那么一个笑话。单位有一个人,上下班时总爱学电视上的名角儿的说话方式,以为那样完美的声线能俘获女性芳心。



很长时间了,依旧习性不改。终于有一天,一个女同事受不了了,将他的声音录了下来,不停地播放与他听,播放的声音实在不悦耳,满脸通红的他,总算还与了单位宁静。
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忽视缺点。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人身上有两只口袋,装着别人缺点的放在胸前,装着自己的则放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很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
因而,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话语过多本身就是一种错。历史上因为多话而失去性命的不乏其人。
许攸是东汉末年著名谋士,因为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尾巴便翘得很高。以为自己功高盖世,动不动就点评曹操,说三道四,常常口不遮拦,当着众人直呼曹操小名,张口“阿瞒”,闭口“阿瞒”,连曹操士兵都无法容忍了。
许攸对士兵说:“没有我你们根本进不了城。”士兵便说:“将军,你知道为了攻下这座城池我们死了多少兄弟吗?”许攸说:“你们不过是一群泥腿子。”然后许攸就被砍死了。
东汉名士祢衡羞辱曹操手下之人,见曹操时说了太多的话,称“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守坟墓,程昱可使看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张辽欲杀之,曹操拦阻了。任命祢衡做荆州使臣游说刘表,但其积习难改,惹怒了刘表,便将他介绍到江夏黄祖那儿,谁知在粗人黄祖面前依旧是信口开河,于是被斩掉了。
武则天时代,有个叫韩令珪的人,犯事被判杖刑,就打几下,可就他话很多,行刑时见到武则天的侄子河内王武懿宗时大呼:“大哥何不相救!”懿宗目之曰:“我不识汝。催仗苦鞭,仗下取死。”

因多话,反而害了卿卿性命。

很多事看穿而不说穿。杨修每次都能顿悟曹操用意,看似很聪明,实质很愚蠢,点得太透害了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15:03:59 | 查看全部
少说话是一种智慧。尤其对于体制内的人而言,是升迁秘诀,更是保命符。

《暝庵杂识》载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官场现形记》载,华中堂曾言:“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
“口者,心之门户。”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做人的尺寸。
负气抱怨、损人不益、涉及隐私、惹人不悦的话千万别说,应做到不欺暗室。
《劝忍百箴》载:“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来。”
慈禧过60大寿时,因前线经费紧张,翁同和等人建议削减宫中开支。慈禧便说:“谁要是令我一时不快乐,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乐。”
如今,不需要磕头、扣头、碰头,但需要做事、做好事、做实事。只有不断培育良好的品性,锻造坚强的意志,提升自我的素养,管好心之门户,让少说话成为一种涵养,便是一种智慧。
多做事,不是乱做事,更不是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扛,而是保持愉悦的心情,有计划、有方向地做力所能及之事,如不然,做得越多,犯错越多,你会被骂得越惨。



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更不是乱说话,而是应该加以分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当把说话当成一种做人的涵养的时候,也就是你一种稳重成熟的表现。



多做事,少说话,既是肢体语言,也是行动语言。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实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应该在奋斗中过好每一个幸福的明天。让多做事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胸襟,让少说话成为一种涵养、一种智慧。



工作久了,渐渐地,会慢慢发现:多做事少说话其实真的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品质。所有的人都应该在奋斗中淬炼这种品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