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66|回复: 1

“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好好说话这么难吗?

发表于 2022-3-30 14:38: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顶端新闻
482dc216b6f27b9e63a92487e42f467c.png.jpg
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意外上了热搜,一句“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成了很多年轻人吐槽工作压力大的新梗。有人觉得“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心理舒缓,当然“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的质疑声也不少。在网络“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话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林黛玉发疯文学”之前,有所谓的“废话文学”,“文学”一词正变得越来越廉价和庸俗,好好说话则显得更难了。

“林黛玉发疯文学”能够在网络上野蛮生长,不得不归功于“发疯”二字,强烈的反差是一大特质——林妹妹说话娇俏却不饶人,与柔弱形象形成对比,“怼人语录”走红也就不奇怪了。“发疯”的关键还在于戏剧性的情绪张力,“林黛玉发疯文学”以问句、感叹句为主,体现咄咄逼人的气势。聊天时使用“妹妹这时候倒是想起来姐姐了”“何必在这说这些话”等林黛玉语录,再配上“我就知道一切都是错付了”的表情包,可谓狠狠拿捏了林黛玉式的温柔一刀。

脱离了语境的黛玉语录拼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怪腔怪调的表达方式。

《红楼梦》原著中王熙凤问林黛玉的一句“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原文语境中仅仅表示关心,而在“林黛玉发疯文学”中被摘出来就变了味道,好好的话变得阴阳怪气起来,成为不少网友的怼人利器。讽刺劲儿一旦过头,发疯的感觉就越发上头了。

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被要求压抑的情绪,被年轻人用来对抗越来越“内卷”导致的社会压力,产生集体身份认同,本无可厚非。早在“发疯文学”这个词尚未出现时候,我们就有过类似的流行文体,比如2011年左右就流行过的咆哮体。但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出圈的过程中,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出现在众多短视频中,跟着凑热闹的年轻人,很多都不知不觉成了这场网络狂欢的一分子。

当满屏都是“你大抵是倦了”“一整个爱住了”等文字梗时,正经严肃的说话好像变成了一件难事。某种程度上说,“林黛玉发疯文学”代表的是碎片化网络带给人们的“网络失语症”——我们的语言开始从“雅俗并存”到“只俗不雅”,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语言该有的内涵,真的变成了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而当新梗诞生、热搜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0 17:27:44 | 查看全部
当新梗诞生、热搜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