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回复: 0

直播间里的乡音让游子“破防”

发表于 2022-4-1 09:28: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邓崎凡《工人日报》(2022年04月01日 05版)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外打拼漂泊,家乡是大家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有时候,听到陌生人一句熟悉的乡音就会让游子“破防”,让出门在外的人瞬间与家乡相连,找到情感的皈依。

因为这个缘故,河南濮阳一家剧团的一个网络说唱账号,虽然创立不到2个月,日均看播人次就有了10万以上,成了“网红”。这个账号主要的观众就是在外务工人员。

濮阳是中国戏曲之乡,有21种戏曲,是河南原生态地方传统戏剧核心区。看戏是当地不少群众从小就有的记忆。同时,濮阳还是一个传统劳务输出地。数据显示,濮阳有20万左右外出务工人员。

这两年,因疫情等原因,很多濮阳籍的外出务工者很长时间没有回乡。为了让在外的老乡看上家乡戏,同时为了给日渐衰落的戏曲演出找一条出路,在当地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负责直播的《说唱濮阳》直播间诞生了。

现代科技一下子拉近了游子和家乡的距离。开播一个多月,这个账号收获了3.8万粉丝,直播间日均看播人数10万以上,点赞在15万以上。

其实在线下,这些年戏剧团的发展并不如意,观众、演出场次越来越少,连带着戏曲演员的境况也有些每况愈下。可戏台子搬到了直播间,戏就唱到出门在外的人心里了。

地方戏曲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蕴含着独特的乡土美。这份亲切与乡土情怀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而言,是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设身处地想想,他们在异乡打拼之余,闲暇时分,能够在网上看上一段乡音戏曲,那些熟悉的腔调和故事把有关家乡的一段段情感和记忆打开,该有多么温暖,能给他们多少慰藉和力量!

出门在外的人们,思想里总有一种独特的东西与家乡相连,它可能是一台戏曲、一句方言、一种小吃,也可以是一朵云彩、一棵树木。身在家乡的人,对这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何宝贵,可一旦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与它们不期而遇,内心总会涌起无尽的温暖和感动。这个时候,乡思漫延会有归宿。

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濮阳外出务工人员是幸福和幸运的,他们可以听到乡音解乡愁。他们的幸福和幸运要感谢家乡的戏曲演员和有关部门,更要感谢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而从更广泛的范围而言,濮阳的这种做法也给大家“打了一个样”,提供了某种启发:对于出门在外的那些人,作为家乡,怎样才能建立起一条纽带把他们和家乡紧紧相连?怎样才能给他们一片精神家园?怎样给他们更符合他们期盼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出于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也应该成为家乡“父母官”们职责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