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房价居高不下,政府 “八道金牌”如同缰绳,虽勒住了房价这匹“烈马”继续往前冲的速度,却很难将商品房价格降到中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的程度。
随着房价调控与上涨的反复,政府和社会对住房问题的认识也在深入:解决住房问题,将商品房价格控制在人们能够承受的程度,使“居者有其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实行住房 “双轨制”,加大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供给,让中低收入者租得起房,使 “居者有其所”。
按照这一思路,近期各地都确定了公租房建设目标和时间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降低房价、让更多老百姓买得起房的呼吁中,在各地提速公租房建设以解决中低收入人口居住问题的规划里,其间的 “居者”大多指城里人,特别是户籍人口。依此,多数城市的保障房租售条件中,都有 “本地户口”的要求,户口在家乡、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显然被多数地方排除在保障房覆盖人群之外了。
那么,在城市爬高上低盖万千广厦的建筑工、风里来雨里去送水送饭送快递的送水工送餐员快递工、小区里的保安员、医院里的护工……这1.5亿名为城市服务的农民工都住在哪里?虽然至今还没有调查报告像描述 “蚁居”在胶囊公寓中的贫困大学生居住环境那样,详细呈现农民工的居住状况,但从媒体的报道、网络上的图片以及对周边情况的观察可以看出,农民工居住条件比 “蚁居”人群的还差,他们甚至 “穴居”在建筑工地临时搭建的工棚、城市高楼下空气混浊的地下室以及城市郊区的民房里。
“穴居”场所价格低廉,居住设施自然也十分简陋,让农民工很难有尊严地生活。且不说居住处大都多人甚至十几人混住,没有隐私可言,也缺乏厨房设施,自己做饭不方便,没有电脑电视,无法享受现代生活,单说洗浴设施,这些工棚、地下室、民房,大多盥洗设施简陋,使农民工站立在人群中时带有明显 “标识”:过时的衣服上满是油迹,破旧的鞋面上落满尘土;与人近距离接触,散发出多日未洗浴更换的味道,让衣着光鲜的城市人避之唯恐不及。
是农民工懒吗?是农民工看不出城市人目光中嫌弃的意味吗?当然不是――是恶劣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无法有尊严地生活。
就在许多地方忽略或者说无暇顾及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情况下,最近被媒体密集报道的 “重庆模式”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同样在中国,同样在大城市,农民工也有希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重庆的做法是: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建设4000万平方米80万套公租房,让城市人口的20%,即200万人住进设施齐备、交通方便、质量相当于中档商品房的公租房。
最为难得的是,重庆市对公租房的申请对象不设户籍门槛,用市长黄奇帆的说法是, “外地人在重庆找到工作,就说明这个城市需要你,就该给住房”。
看着公共租赁小区民心佳苑封顶,农民工田金利十分高兴:“‘住房梦’就要实现,农民工也能有尊严地生活。”
田金利的喜悦,也是已经和将要在重庆的公租房里合家团聚、有尊严地生活的数十万个农民工家庭的喜悦。
重庆,这个在解决农民工缺乏技能稳定就业难、改善住房条件难、进城务工经商落户难 “三难”问题上创出独特经验,因而让农民工感到亲切温暖的城市的做法说明,解决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关键不在人口数量,而在平等意识。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