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跟帖:1031期】突破幸福的“围城”
金银贵
3月30日10点40分,在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洗衣房,李德容和工友刘洪华动作娴熟地折叠着刚从烘干房收来的工作服,不停地折叠,来回地放置,让她俩的额头和鼻翼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今天早班洗衣360件,钉扣子95颗,补衣服60件”在工作记录本上,她们详细地记录着上午的工作情况。“每天这样,你们累不?”看着她们面前小山似的工作服,笔者忍不住问道。
“怎么不累呢,班组人少了,一天这样跑来跑去的,两条腿一天都是肿胀起的,回到家根本就不想做家务事了。”现年46岁的李德容,在洗衣房已干了二十多年,谈到这里的工作,依然感觉适应不过来。
李德容告诉笔者,2006年,改制后的洗衣房班从14人一下子变成了10人,24小时开放,10名女工担负起了为井下职工洗涤、烘干、缝补、发放工作服的任务。冬天洗衣房冰冷,常常让她们以不停地跺脚来抵御寒冷;到了夏天,那一件件刚换洗下来的工作服散发出的汗臭气息热浪般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呼吸都觉得困难。为了能及时让每班矿工穿上干净的工作服,女工们还要三班倒,每天从事着洗涤、缝补、钉扣子这样繁琐的工作。那个时候大家的怨气非常大,都希望调离这个地方。
“每天看到那些矿工来换洗工作服,我们也渐渐地明白了,其实,人要知足,多想想他们在几百米的井下不见光日的工作,他们的工资也不是很高。既然干到了这份工作,我们就要干好。”
“您们每天这么累,哪就没啥子幸福可言了哟。”
“啷个说没幸福,我们还是感觉很幸福。”48岁的刘洪华抢过了话头,“容姐最幸福,她的小孩都大学毕业了!”刘洪华指了指抱着衣服去放的李德容说道。
“又在说我啥子话?别让他把我们说的话都登到报纸上就丢人了。”李德容耳尖,听到了我们的说话,折转身掐断了刘洪华的话,“你说我,你就不幸福?供俩小孩在县城读书,你够能干的了!”
“大姐俩个小孩在县城读书?”笔者疑惑地看着刘洪华,要知道,她夫妻俩的工资也就两千块上下,供俩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呵呵呵,娃儿读书得行,作为妈老汉的,砸锅卖铁也好供他们读书的。”说这样的话,刘洪华脸上一直都是挂着笑的。刘洪华原来从事着供水池的工作,由于羡慕洗衣房的工作,她就写申请调了来,没想到这里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轻松,她曾一度扭到矿领导要求调回去,一直没得到批复。“原来想方设法要进这里来上班,现在想出去又出不去了,呵呵呵,你说这调来调去的累不?我现在不想回去了,在这里上班还是不错的。”说这话,刘洪华可是一脸的淡定。她告诉笔者,虽然这里辛苦,钱少,但班组员工像亲姐妹一样相处得非常融洽,这让她们感觉非常幸福。
临走时,她俩告诉笔者,其实,人只要知足就是最大的幸福。她们虽然不富足,但她们有着自己的希望,有个团结的团队,她们感觉这就是最幸福的事儿了。
图为:李德容(右)和刘洪华(左)俩人在谈到自己的小孩时都幸福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