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03|回复: 0

三天3.8万元,“白事”背后的监管不能空白

发表于 2022-4-14 18:58: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月8日,媒体曝出“北京某三甲医院收取天价殡葬费”的舆情引发热议,一位北京市民将不幸离世的家属遗体,送往北京某医院太平间等待火化。然而,不到三天时间却总共花费3万8千多元,让人直呼“死不起”。(4月11日 新华网)

  不到三天花费3.8万多元,很多网友发问,究竟提供了什么服务,花费的几万块钱究竟用在了何处。但是这样的“收费确认单”真的被开出来了,收费项目更是一清二楚,另有些项目不禁让人匪夷所思,例如:给逝者“供饭”、沐浴SPA、起灵金光大道、“垫背钱”,种种迹象都表明公司“明码标价”,但其行为显然不是在服务死者,而是动了“歪心思”,打起了死者家属“钱袋子”的主意。

  实际上,殡仪行业收费乱象久矣,各种“戏法”层出不穷,正是抓住了逝者亲属心理并“步步为营”,强迫家属以“你情我愿”的原则“暗箱操作”。对于中国人来说,“死者为大”是传承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部分人认为,厚葬逝者可保子孙富裕,再加上不法公司的“甜言蜜语”,主动掏腰包的剧情就很反复上演,这笔钱也成了不得不花的“刚性开支”,殊不知,“天价殡仪费”不仅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对逝者家属无形的伤害。

  说实话,对殡仪行业乱象打击不能“挠痒痒”,还需以雷霆之“力”拿起法律武器填补“空子”。其实,北京早已出台文件指出,要遵循公平自愿原则,严禁以任何形式捆绑、分拆或强制提供服务并收费,也不得限制或采取增收附加费等方式变相限制家属使用合法的殡葬用品。但对于随着时间推移的衍生服务目前还未明确定价,实际上是种变相“抢劫”。对此,不能简单地将行业定价权交给市场,有关部门还需尽早将相关服务纳入清单中,积极开展一批专项整治,避免此类事件再度伤害死者及其家属的感情。

  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关注殡仪行业的乱象背后,更要加强对延伸领域的监管,例如:高价墓地、花式祭品等,不妨“举一反三”,有关部门或可将目光放在行业生态和机制上,联合更多部门围绕“人”打造一站式服务圈,主动干预市场,让逝者走得更加有尊严。

  死生之事,不可不察。殡仪行业整改并非一蹴而就,在软措施方面,仍需不断加强对逝者家属的引导,引导他们理性消费、明白消费,从固有思维中走出来。有关公司不妨重新认识自身企业的特殊性,从逝者家属角度出发,赚良心钱,送好死者最后一步,同样这也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韩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