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地震过后,当救援人员发现有两个孩子还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该救哪一个,因为救了这个,另外一个就可能死去,紧急之中,他们让孩子的母亲做出决断,救哪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母亲当时如果犹豫不决,两个孩子都可能死去,于是她做了这辈子最痛苦的决定,救儿子。你想想,同样被压在废墟下,祈求活命的女儿听到这句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幸运的是,后来女孩也得救了,可是她从此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一直活在憎恨之中。再次看到母亲,已经花白头发,发现她每一天都活得比自己更痛苦,因为她每天都无法忘记女儿祈求的眼神,当母亲给女儿跪下请罪时,我流泪了,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最无私的,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都会舍身相救。之所以写这些,是想告诉还怨恨父母的孩子们,母亲不仅给你生命,她还是天底下最疼你、爱你的人。
今天与大家分享黛西著的《妈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黛西是一位华裔博士妈妈,她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几年,已经完全融入西方教育理念,黛西觉得教养孩子的每一天,都应该为他独立那天做准备。孩子终会有一天羽翼丰满的,如果总是担心孩子的成长,总是不肯放手,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我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可其实,妈妈才是引领孩子的起跑线。妈妈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大格局的妈妈明白,要想给孩子一个好的起跑线,就要对自己用力,设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唯有扩大自己的格局,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示范,同时让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东西方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同,西方的父母注重放手不管,早早地让孩子学会独立,而东方的父母则比较权威,喜欢介入子女的生活,所以在中国会看到很多高分低能儿。当然在中国也有“虎爸”“狼妈”的出现,但都是个例,其教育方式也有待商榷。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七个章节,内容包括“独立自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想象力:保护孩子,不只是人身安全,更要保护他们的想法”“社交能力:培养孩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育儿是一场修行:养育观念大升级”“妈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你以为在拼娃,其实拼的是自己”“界限感:活出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教育的本质:中西方教育差异,教育到底为了啥”,这些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对于中国家长来说会有所帮助。
我与妹妹也经常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妹妹家孩子开学读五年级,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妹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妹妹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她白天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时已经保留足够的耐性,回到家里,几乎不怎么关注自己的孩子,这里面所说的关注指学习和思想方面,妹妹觉得很累,只想清净,或者慢慢消化一下自己内心淤积的一些负能量,因为第二天她还要面对那些孩子,所以她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教育抓的并不严,孩子的父亲又忙,孩子在学习方面并未养成良好习惯。中国的教育体制采取成绩决定未来走向,如果从小没有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那么成绩越是下滑,孩子就会越厌倦学习,长此以往下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最近,妹妹家孩子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妹妹有些惶恐,我告诉她,爱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方式,作为母亲一定要更多的付出,陪同,学习,引导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会自己纠正错误。
我的一位同事大姐就是一位好母亲,我经常与她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她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我学习。她把关注孩子的青春期,陪伴孩子成长当做工作之外的第一重要事项,孩子每一次情绪波动,她都精准掌握,并进行有效疏导,所以她家孩子一直非常优秀,不仅考进了重点大学,如今已经读到了博士。这些还不主要,主要的是现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甚至有些困惑也会第一时间与母亲分享,获取帮助,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好的母亲一定是孩子最好的大学。
读黛西的书,我们也要带着问题去读,查找我们在教育中还存在的不足,努力修正它,不要给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借口,想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你首先要当一个好母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