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回复: 0

青岛吹响振兴实体经济冲锋号

发表于 2022-5-4 13:08: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实体经济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4月27日,青岛市召开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对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进行动员,通报了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有关情况和青岛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第一批链主企业名单,并为47家链主企业授牌,释放出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
加压奋进抓实体
  “实体经济是命脉所在、是基础,要以自己为主,各种制造业不能丢。”这既是变局、疫情之下的必然选择,也是被发展实践证明的铁律。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体经济都是基本盘。
  之于青岛,上世纪90年代,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横空出世,让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熠熠生辉;再往前,轻工纺织行业的“上青天”并列,都是青岛市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内化于产业基因,实现蓬勃发展的有力佐证。
  振兴实体经济,恰逢其时,恰逢其势。
  无论是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着眼未来5年部署的十个方面工作,还是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着眼今年安排的十个方面工作,首位同样都贡献给了实体经济: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为新蓝图开局所作的部署,则是“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的召开,吹响了“三年行动”的冲锋号,正如大会所强调,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形成加压奋进、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大抓产业 抓大产业
  2万亿元,这是青岛市在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实体经济无疑需要一马当先。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制造业提振计划。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七大优势产业。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既拉长板,也补短板,还有对未来的超前谋划。
  目前,青岛已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起势;汽车整车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7.2万辆。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要由企业、项目来完成。动员大会提出,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大项目、好项目。去年,青岛27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31亿元,欧力士、京东方、融合光电、奇瑞汽车、北京汽车和上海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惠科和富士康等一批产业引领项目投产运营。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市再次加码。深入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企业规模、效益倍增。支持优势企业对外合作,谋划一批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制造业项目。培育新一代“青岛金花”制造企业30家。加快推进总投资4137亿元的227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滚动实施500个重点技改项目。
做优生态圈层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生态圈层,这里的生态,既指产业生态,也指政务生态。
  动员大会上,首批47家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获得授牌。一家链主企业可以衍生出一个产业链条,再到一个产业集群,“头雁”自带的生态属性可见一斑。
  以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为例,该项目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显示模组单体工厂,具备年产各尺寸显示模组1.51亿片的能力,彻底打破山东省显示面板领域缺少龙头项目支撑的局面。目前已有青岛融合光电和福建万达光电智造等上下游项目尾随而至,一个千亿级光电显示产业链条初现雏形。
  实体经济生态离不开园区。2022年,青岛市规划建设十大千亩新兴产业园区,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化董家口经济区产业布局,集中发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统筹即墨龙泉和莱西姜山汽车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同时,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是生态圈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员大会提出,进一步强化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突出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领域,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强化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