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曾听到一位职工形象地抱怨:幸福为啥总不来敲俺的门?俺也没得罪“幸福”啊?众人笑过后有位职工幽默地附和:因为你想占有的太多,“幸福”囊中羞涩,怕你呗——虽是玩笑话,却引人思考 幸福不会敲“贪欲”之门
【幸福感悟】 ■ 刘金涛 前几天,笔者在企业几个班组中做了一个小范围的员工收入调查,若把年终奖排除在外,调查结果为: 1991年前后,班组员工月均收入150元左右;2001年前后,班组员工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2010年,班组员工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 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为何许多人竟觉得不幸福,甚至觉得幸福有些遥不可及了?身边有对夫妻员工,有房有车,却说再也找不到当年骑着自行车去踏青、帮郊区的同事割麦子的那种幸福感觉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教授柳博米尔斯基说:“我们快乐的潜能50%与生俱来,10%关联生活条件,其他40%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为什么掌握在自己手里的40%却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呢? 结合班组员工的心声,笔者认为可以用攀比、信念、定位、奉献几个关键词来说明。 攀比:不能否认,攀比之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搅合着我们原本平和的心态。与别人比,比位子、比房子、比票子……比来比去,膨胀的是私欲,失衡的是心态,幸福、快乐自然离“比”而去。 信念:一小部分班组员工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信念游离于他人评价和世俗观念间,在患得患失中不断更换着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让屡屡失手挫败了自信心和好胜心,结果活得很累,疲惫感替代了幸福感。 定位:虽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如果一个人不给自己的人生或者职业生涯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味地求高求远,结果就是屡战屡败,最后,失去方向感和目标追求的自己难免会陷入样样难如意、事事难遂心的怪圈,被折磨得丧失信心、难觅幸福。 奉献:一些班组员工,虽说工作相对比较稳定,职业压力比较小,可仍不知足,总想着少付出、多索取,或者不付出、只索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社会和企业对待自己的态度,于是斤斤计较,放大自己的不幸,忽略自己的幸福,抱怨生活、抱怨企业、抱怨他人。 有句名言说得好,幸福不是因为得到得多,而是因为要求得少。幸福从来没有走远,因为我们浮躁的心态,爱攀比,没信念,不知足,太自私等等,我们才无从感受到幸福。 幸福永远不会去敲“贪欲之门”,班组员工们,从我们自身做起吧,静下心来,淡定一些,在工作中去体味幸福,感受幸福,在生活中去把握幸福,传递幸福,别再让幸福越门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