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工网讯  日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布首批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齐鲁石化炼油工艺高级专家刘爱华和全国劳动模范、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命名的两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选。
近年来,齐鲁石化公司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主体,注重发挥劳模的头雁作用,劳模创新工作室日益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阵地”、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坚排”、创新成果转化的“加油站”、员工成长的“练兵场”。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和安全环保生产问题,该公司58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1年完成创新攻关课题283项,其中3项创新成果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42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气候变化加剧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硫含量”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如何降低废气排放中硫含量成为世界性难题。齐鲁石化是中国石化唯一从事硫磺回收催化剂研发的企业,刘爱华劳模创新工作室义不容辞承担起这项重任。
在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研发团队攻克道道难关,成功降低了硫磺装置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到100毫克/立方米以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500毫克/立方米排放标准。该项目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不仅实现烟气达标排放,而且回收了硫资源,近三年累计新增利税10亿元,节约装置投资20.62亿元,每年降低装置运行成本3亿元以上。目前,已取得十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专利,推广应用于国内外300余套装置,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显著。
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汇聚全厂常减压专业的技术“大拿”,围绕制约生产的瓶颈展开攻关,编写出电脱盐罐自动反冲洗程序和技改方案,实现了电脱盐罐自动反冲洗,不仅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果,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他们定期召开技术创新会,由工作室骨干成员讲解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在生产实践中以老帮新,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自2014年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以来,齐鲁石化公司还始终把培养职工创新意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多方着力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公司党委、行政、工会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求,发挥劳模创新创效带动作用,推动群众性创新活动广泛开展,努力形成岗位创新、全员创新的生动局面。
公司工会积极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搭建平台,以劳模领衔、群体创新为基础,创建并完善“区域联合、行业联动”“上下游联动、多专业联合”联盟创新模式,推动职工创新成果竞相涌流。
为了扩大创新效应,吸引更多职工加入创新团队,各单位搭建了“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即“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组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创新格局。
在引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齐鲁石化公司工会通过举办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发布会、技术攻关讲座、新产品研发交流等活动,引导职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不断集聚新动能、持续释放新动力,用科技创新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有7个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省部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24个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齐鲁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57个项目被评为公司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攻关)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