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是一条“云中之路”!贵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通讯员 张云清
“我们苗乡很美,山美水美人也美,就是以前路不平,很难走,要用马驮东西,或者人用背篓来背东西,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贵黄高速通车了,我很期待年轻人都回来,把我们苗乡建设得漂漂亮亮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仙桥乡月塘村村民周金花说。
5月31日,贵阳至黄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不仅有效改善了黔南、黔东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公路交通网络结构,而且成为贵阳东出长三角经济区最便捷的高速通道,让世居大山深处的布依族、苗族等沿线各族同胞们精巧的手工苗银制品、精美的传统蜡染布匹、甘美的生态农副产品可以走出“山咔咔”。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无三尺平”,高速建设须穿山越岭。贵黄公司总经理闫忠斌介绍说,贵黄高速全线包括桥梁80座共长34292.1米,隧道(双幅计)14座15580米,桥隧比例超过40%。全线控制性工程包括“三桥四隧两互通”,尤其是三座大桥地处险峻,建设难度很大,创造行业纪录。
其中,阳宝山大桥为主跨650米的悬索桥,是贵州省首座六车道悬索桥;乌梅河大桥是主跨径300米的钢管混凝土上承式拱桥,距河面高达198米;贵定连接线的甘溪大桥是空腹式刚构桥,300米的主跨径为同类桥梁世界第一。
“三座大桥分别为悬索桥、梁桥、拱桥的典型代表,且跨越陡深峡谷,峡谷中云雾缭绕,经常能看到大桥宛如巨龙,穿越云雾、若隐若现的壮观场景。”闫忠斌说。
特殊的地形环境,给施工带来诸多挑战和难题。阳宝山大桥所处的独木河大峡谷附近几乎无路可通,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空中纺线法架设主缆,解决了山区场地狭小、道路运输的难题,且提前半个月完成主缆架设,索股安装精度达到三万分之一,远高于万分之一的控制标准,该工艺将有效解决运输条件差的山区悬索桥和超大跨径(2000米以上)悬索桥主缆施工难题,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贵黄高速建设中,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线统筹策划,以“最小破坏、最大保护”,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最佳平衡,获评2021年贵州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内,项目经过优化调整阳宝山大桥空中纺线场地方案,减少植被损伤90%以上。在甲多隧道入口处,为了保护一颗百年古松,项目优化图纸,将青松设计在高速中间的绿化带中,并精心呵护,避免了迁移和破坏,也创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全线通过大临建设方案优化、隧道洞口零开挖、取弃土场‘一场一方案’设计、绿化设计方案优化、复垦复绿整治等各项措施,节约用地600多亩,迁移保护珍稀树木上千棵。”中交二公局贵黄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总工程师伏亚锋说。
贵黄高速沿线县市分布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部分路段地处深山密林,附近村民生活极其不便。建设期间,项目主动吸纳大量当地劳动力,为450名贫困户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并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既为他们提供了稳定收入,解决燃眉之急,更培养了一技之长,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久之技。新巴镇的村民陈元荣,之前同时打好几份工依然收入微薄,到阳宝山大桥项目后,收入翻了两倍多,家里也盖起了新房子。
在建设高速大通道的同时,项目从最初就充分考虑,除了120公里主线,还设计了长达50多公里的连接线,让贵定、仙桥、陆坪等世居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同胞从此迎来了出行便捷的高速时代。施工过程中,将施工便道和村寨道路统筹考虑,按“永临结合”的方案建设,通车之后,全线200多公里施工便道留给当地百姓,成为通村入寨的“幸福路”。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宝山村村民陈忠富是贵黄高速的建设者,他说:“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后来回来在贵黄高速干活,工作稳定,收入高,就把我儿子也带到了工地上,学点技术,以后不管在哪有一技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