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冯小军
憨仲的游记散文别具一格,没有一篇不是在读与行中勘察历史的有物之作。他的《杖行天下》篇篇记录作者行山走水的过程,全是游历全国著名景点后的心灵收获,与他先前出版的《泱泱齐风》、《天齐高风》和《天齐雄风》一脉相承。
游记,作为散文之一种古已有之,今世更繁。任何东西多时便会泥沙俱下出现劣质产品。当今的游记也是一样,被人调侃“到哪儿哪湿(诗)”,作品一大堆,都是堆砌之作,因此常常遭人诟病。按说一个人费劲写出来的东西出手示人一定自我感觉良好,事实是在期刊社常常让编辑光火。据我掌握编辑们对游记作品大都不屑,差不多看一眼标题就决定取舍。稍有耐心的可能浏览一下前言后语,如果没有相声里的“包袱”一般能打动人心的文字干脆枪毙。想来也难怪编辑,实在是同质化稿件太多,他们看得头大时做这样的选择情有可原。现在时兴电子投稿,编辑部专门接收稿件的邮箱时时爆满,大部分游记作品都被删除了。原因是来稿中“流水账”和解说词居多。我常常想,在我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时代追求精神生活丰富无可厚非,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有感而发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诚然,如果不求发表写一些流水账也没啥,它起码条理清楚,凭什么对人家鄙视?问题是拿出去发表就要另当别论,刊物选稿有标准,不够格的淘汰出局无可厚非。
我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阅读憨仲先生的《杖行天下》时实事求是地说是存着担忧心思的。但是读下来感觉还好,虽然他在不少篇章里交待因为受时间等限制造成不能对景点尽兴勘察,进而导致文本存在遗憾,我感觉总体上他还是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超出了“游历”与“历史”的简单组合,运用文学技巧构造文本有了自然而然地融合表现。
憨仲并非专业作家,这使我想到一个本来与文学历史关系不大的人为什么在散文创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呢?想得多时一句话猛地跳将出来:一个人专注地做一件事,经过一万个小时的学习一定能有所作为。冷静地想了一段时间,我认定憨仲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集二三十年时间边写边走,边学习边创作,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古齐国的历史文化已经有了较深的造诣,这样一种情形下,他以历史为内容的散文创作就有了深厚而丰赡的基础。
首先得益于他“读万卷书”的努力。憨仲开始散文写作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原本是一名基层交通局的干部,为什么突然搞起了文学?原因我想该是多方面的,不过有一件事我清楚,那就是他38岁那年突患脑血管病,晴天霹雳一般把他干倒了。治疗效果不错,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手挎篮儿,腿画圈儿”的样子常常让人侧目。对命运对他的打击他没有消沉和气馁,而是确定用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从写自己开始,进而写故土,写乡亲。主攻乡土散文,不久就出版了散文集。写了一段时间他又改变了路数,明确挖掘家乡的历史,开始了历史题材散文的写作。可见大脑出了毛病的憨仲精神没有毛病而且非常灵光,大腿不利落,雄心却没泯灭。妻子刘芳理解他憨仲最明白,在《杖行天下》这本书的序言里他一连用了“相濡以沫、唇齿相依、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四个成语赞美夫妻关系,设问“这些成语是专门为我俩生成的?”这无疑属于憨仲的诙谐。那以后憨仲的心敞亮了,因为他在黑色命运的帷幕上打开了有光的天窗,找到了一条有追求的路径。他开始读书,选历史书,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特别是读有关齐国历史的书,若《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荀子》《司马兵法》等。不光周村老家,就是淄博市图书馆里有关齐国历史的书都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学习。自然,在遇见疑难时还常常还利用手机收集信息,用百度搜索解决问题,慢慢地他成了有关齐国历史的土专家。
图片憨仲专注地投入齐国的历史岂止一万个小时?捧读《杖行天下》时我想憨仲做事的执着精神。正史之外他还挖掘野史、传说,几年前陆续出版了长达270万言的“齐风三部曲”,我想这样的成就与他占有了丰赡的历史资料密不可分。在我眼里《杖行天下》其实是“齐风三部曲”的衍生品,是他书写齐国历史后的溢出成果。与他长期浸润在古代史的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得益于他“走万里路”的执着。在《杖行天下》的序言里憨仲坦陈:“半身不遂的病魔肆虐,岂能挡得住我行走天下的狂妄之心?于是乎杖拐走天涯,步履蹒跚由近及远,足迹踏在齐鲁、京津、晋冀、陕甘、青藏、闽粤、江浙、赣徽、湖豫、港澳大地上,行程数十万公里。苦中有乐,乐中有涩,苦了相随,收获丰富。”可谓说出了自己每年十几万字创作量的一个秘密。我读《塞罕坝之魅》一文看到,远在淄博几千公里之外的塞外高原他就去过三回,春天夏天秋天,作为一个半身不遂的人真是难能可贵。他在《皇史宬记》里开篇就说出了他在首都北京的行走:“不仅把故宫、中南海、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颐和园、北海、圆明园、恭王府、八达岭等著名景点收入囊中,就连潭柘寺、地安门、德胜门、大钟寺、什刹海、前门楼、大栅栏、琉璃厂、观象台、水关等不被外地人看重的景点也一一光顾,甚至连偏远的渔阳城故址、琉璃河、燕国故址、古崖居、山戎墓等亦一并涉猎。”我感觉他对北京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好多在这里常住的人。看得出来,憨仲对历史遗迹遗址的考证行为已经不是一个游客那样的做法了。心之所向,足必所至。行走的过程常常遭遇困难,炎炎烈日、大雨倾盆、风沙肆虐、风雪弥漫他都乐此不疲。在几十万公里的跋涉中他的妻子总是陪伴左右,无怨无悔,体贴入微。憨仲发自内心的赞美她。《杖行天下》能够成书,与其说他凭借的拐杖是一根竹木,倒不如说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情达理的活人,他的老伴儿刘芳。憨仲很幸运,有了刘芳这样的“拐杖”,不仅没有使丈夫的脑血栓复发,往坏里发展,而且越走越精神,发表文章心旷神怡,出书就扬眉吐气。如今的憨仲出门已经不用拐杖,创造了用写作治病强身的路子,电视台的记者实在应该邀请他到电视里介绍经验。
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憨仲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游记范畴,结构灵活多变、别具一格,充溢着无拘无束的自然行为。我想:这大概与其多次拜访洛阳王城、亳州问礼巷、函谷古关、旧邑苦县、长安楼观台,去寻访周朝那个守藏室史的老子大有关联。一部《道德真经》曾令他浸沉不已,奉为圭臬。据说,不管是《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近20几个版本,他都精研细读,由此可见他对道家学派的钟爱。因之,其文字自然而然的受其影响,含有了诗意、哲思和传承价值,上升为一种灵魂的载体,多具有启迪他人的哲学语言。形成耐读、厚重、灵动、多变的文风,成为标新立异的“憨式风格”。
再次得益于他结交八方文友的收获。今世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满足“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励志宣言,常常听见在这两句话之外又加了“阅人无数”的提醒。原话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无疑是强调眼界和格局的重要。读书能让人增长知识,行路有利于开阔眼界,阅人,简直就是催人成熟的更高级的形态了。从这个角度分析憨仲,他在患病之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文学特别是散文创作的笔会,结识了林非、石英、王宗仁、许晨、李掖平、刘玉堂等文学大家,给他的散文创作很大帮助。憨仲通过与文友交流创作体会,自己的创作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已然成了散文河游记散文的行家里手。谈散文创作的经验文字一佚在社交平台推出总是点赞如潮,跟帖热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董其昌的《画旨》,其本意是谈论“画家六法”的。“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董其昌说的万卷指的是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的意思是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显然,今天它们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句励志名言的意思是努力读书才识过人,多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憨仲先生无疑是一个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人,尤其他通过办刊结识了成百上千的文友,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学活用了所闻所见,不仅提高的是文学水平,更提高了做人的水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想这才是病残的憨仲成为今天精神富有憨仲的根本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