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重庆:事事老为先 织就保障网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抓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为重点,逐步形成了覆盖各类群体、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网络,其中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5年来,重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平均寿命提高到76.27岁。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紧抓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与老年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地开展的“五个重庆”建设中,市委书记薄熙来特别指出,“健康重庆”就是要让老年人活得长寿。在不久前的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上,薄熙来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让500多万城乡老年人老有所养。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马正其亲任市老龄委主任,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老龄工作。各级领导也大力支持老龄工作,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提出工作建议。有了各级各部门从上到下的重视,一张覆盖广泛的养老保障网正在让重庆老人受益。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不同群体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庆市将80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和19万城镇超龄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妥善解决了三峡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出台了国企困难“双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了退休困难职工档案,为收入低、生病多的职工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渠道筹集了亿元补助资金。为70周岁以上、退休金低于1500元的“五老人员”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对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一次性经济扶助政策。
2009年8月,国务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出台后,重庆市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纳入同一个制度体系统筹解决,试点范围扩大到38%的区县,资金一步到位,实行全市统筹。有近148万农村老年居民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去年7月,又有15个区县被纳入试点,这一工作的开展,成为该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在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重庆市坚持低水平、全覆盖,逐步打破城乡界限和户籍界限,从制度上消除了城镇和农村的“二元”差异,2009年实现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40个区县(自治县),提前一年完成了计划。各级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09年将全市32.3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同时,出台了《重庆市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为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等无用人单位的退休人员接续和参加职工医保开辟了政策渠道,并对参保人员每人每年给予180元的财政补贴和缴费基数3%的优惠,尽可能将这部分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得到了参保对象的认可。各级还不断强化以人为本观念,连续3年提高大额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4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远高于国家医改提出的要求。 【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