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队伍不断壮大。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为经济转型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农民工自身存在的诸如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职业技能不高等问题,既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进步水平。遍布我市2592个远程教育点等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有所作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架起了群众发家致富的金桥。(4月3日《徐州日报》)
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个系统工程,社会成人学校对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有着更真实的了解,根据“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集教育教学和实习实验基地于一体的社会成人学校,可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方针,努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毋庸讳言,当前还存在一些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热情不高的现象。一是农民工急于找工作,并没有为自己设定发展目标;二是怕培训耽误工作,影响挣钱。因此,要以“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为原则,以实现就业转移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做到“请进来”为农民工传授知识、“走出去”为农民工送教上门,采取长短结合、集散结合、定期开班与随到随训结合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此外,社会成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及时掌握用工动态和培训需求,积极鼓励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培训,大力推广订单培养和定向培训,实现劳动力供与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尤其是社会成校培训,让农民工掌握1―2门就业技能,再由政府引导,召开用工单位招聘现场会,推介他们进入企业工作,使之成为“蓝领型农民”;经过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引导一部分农民工从事专业种、养殖业,使他们成为区别于传统农民的“职业型农民”;通过系列引导性创业培训,让一部分农民工步入针纺、五金、花卉、餐饮服务等行业,成为“创业型农民”等等,多方齐抓共管有效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如是,农民工职业教育才会走进 “春天里”,迎来暖风阵阵,吹开繁花朵朵。(胡晓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