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4|回复: 0

应对精准诈骗,还需精准反诈

发表于 2022-7-12 15:11: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沉寂许久,某短租公寓再次活跃在大众视野,理由是“能退租(金)了”。在租户的某个维权群里,时隔半年后一条“我收到××公寓的退租电话了”的消息,让这个群再次活跃起来。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收到了“退租”电话。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人因此陷入了更深的漩涡。某高校的科研人员陈博士,原本在该公寓有笔一万元的房租没有退回,这次让他又搭进去了近15万元。

  “凡是要你给陌生人汇款就是电信诈骗”。在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之中,公众对于转账汇款的警惕性已经普遍提高了,既然如此,为何还是防不胜防?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退租诈骗”之所以得逞,骗子的“专业精准”或许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选择住该短租公寓的大多都是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2020年底某短租公寓爆雷之后,很多人难以维权,当原本渺茫的希望突然有了转机,怎能不怦然心动?结果头脑一“发热”,在骗子的不停催促下,一步一步走入对方精心设计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精准诈骗”,并非个例。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App上,不少人也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历。前不久,一则“搜狐员工遭工资补助诈骗”的消息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表示,是搜狐一个员工的内部邮箱密码被盗,盗贼冒充财务部发信给员工。据悉,同样操作手法的诈骗案多次出现,已有多个互联网公司中招。

  此起彼伏的“精准诈骗”,给公众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防诈课”,警示我们,骗子无孔不入,小心成为下一个“中招”的人。

  骗术越来越精准,防诈也要更加精准。由于互联网的无远弗届与支付便捷的特性,加之诈骗集团会迭代剧本不断进化出新的伎俩,网络诈骗很难真正绝迹,这就要求社会在精准打击犯罪上有更大的作为。

  一方面,警方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诈骗集团信息的有效留存与识别,主动出击,严惩犯罪分子;另一方面,反诈宣传不能停留于已侦破的个案,而是发现苗头后立刻向特定群体发送提醒或警示,类似短租公寓退租的骗局,如果曾经的租户能及时收到相关提醒,骗子的伎俩就很难得逞。有鉴于此,有专业人士提出,警方应具产品运营思路,要有人性洞察,更要有商业思维,知道易骗群体在哪里,他们需要怎样的预防教育,以及如何触达他们,将方案落地,形成有效的转化。

  愿天下无诈,还需所有人擦亮眼睛,一起防患于未然。(胡欣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