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45|回复: 0

【书斋寻悟】每日一评: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2022★97)

发表于 2022-7-25 16:35: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
来源:文艺报   刘大先   2016年06月27日16:17
  主持人语
  刘大先提出的“当代小说的赋形”是一个对当下创作和批评都很切实的问题。几年前,我曾经在一篇短文里追问“我们的小说家是不是远远走到了批评家前面”?当下文学创作其实存在两个向度:一种是守成式的“在文学史的过去”的写作,换句话说,就是在当下写着过去的、旧的、墨守成规的文学;一种是生长性、探索性的的向“未来文学史”展开写作。“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是谁都懂的道理,但具体到批评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能深入到当下最前沿的文学现场,去勘探我们时代的文学之变,把握我们时代的文学思潮和精神,捕捉那些正在生长中的“形”。因此,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是一个创作性、当下性的工作,但它也需要每一个从业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现在,刘大先已经提出问题,并且意识到当下文学创作实践,或者是某些作家、作品中蕴含的形式新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耐心地梳理和挖发那些当下已经或者正在“赋形”的文学。

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
□刘大先
  “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探讨有着清晰的历史阶段性和历史内涵,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大概沿着从工具论、本体论、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近些年来文学批评所重视的“讲述中国故事”的理论倡导。如何用中国文学的民族形式,讲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倡导、迈向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性的批评理论之路。

  文学创作为一个时代与社会赋形,是作家通过文字的形式对他所经验与体会到的世界进行形象化的塑造,原本杂乱无章、纷繁叠复的事件、人物、情感与隐在的精神脉络在文字中被整饬、修葺、冶炼、铸型。这个过程如同修剪打理蔓草丛生的园圃,疏浚泥石堆砌、汊流四出的河道,那些自在自生的事物逐渐获得了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立体轮廓,被认出来。

  这个轮廓也许并不必然形成一个明确无疑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会看到不同的面目,但无疑它再也不是原先的本然状态。文学形象本身将它与政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判断区别开来,在创作者眼中是一种形象,从手中落到纸上,则又呈现一种变相。它不具备确定无疑、斩钉截铁的真理性,因为我们知道那种真理总是在特定角度的片面结论;它具备的是浑沌的、元气淋漓的丰富与完整,因而是启示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