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回复: 0

讲好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发表于 2022-7-30 15:24: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时,再次强调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多次将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西安古城墙、北京大运河、广州永庆坊、敦煌莫高窟、山西平遥古城……一处处历史文化古迹,都留下了总书记踏访的足迹和切切叮咛。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文化遗产的国际性和坚持文化自信的要求,体现了丰富博大的文化观。

回望历史,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带往全世界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更有灿烂的中华文化。进入新时代,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正焕发时代光彩,成为我们对外交流的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拉近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通过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古国,中华民族是从农业文明中走出的民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鲜明的基调。在不久前浙江青田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农耕文化瑰宝再次令世界惊艳。习近平主席在给大会的贺信中说:“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作为农耕历史最悠久且连绵不断的国家,中国在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全球农遗事业的引领者、推动者,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遗产的持久生命力在对当代价值的挖掘中激活,在全体人民的参与中赓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今,考古热度“出圈”,国宝“开口说话”,非遗民间“大火”,活跃在广阔田野间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增进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这一次次触摸中华文化遗产脉搏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坚定了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了脚跟。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当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在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文明的同时,也是向世界传递了谁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仅有辉煌历史,未来也会更加光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