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红军树上结硕果,红军树下致富路。
7月19日,这个拥有悠久红色历史的彝族村落——普格县红军树村迎来了新变化,规划建设已久的红军树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通过地方验收,顺利开园运营。
由于深处大凉山腹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红军树村的百姓一直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吹响,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落实党中央安排部署,定点帮扶普格县红军树村,紧密结合红军树村实际情况,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大凉山这座偏远山村注入了新动能。
打造红色地 标,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红军树村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1089户、人口5033人,正式党员86名,村两委干部7名,驻村工作队3人。
红色是红军树的根与魂。当你步入村口,就能看到一棵大榕树。当年罗炳辉、何长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来到这里,在村头的这棵榕树下休息,尾随而来的国民党飞机盘旋俯冲,准备投弹轰炸,红军战士不顾安危,将村民集中于榕树下,安全躲过了轰炸,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
硝烟随时间散去,但红色精神永不褪色。
88年前,革命战士和红军树守护了这片土地上;88年后的今天,这里的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发扬红色精神,以这棵象征着红色图腾的大榕树为中心,修建红军树村广场与罗炳辉、何长工雕像,打造了红色展览馆、红军历史长廊、党章宣誓墙、红军战士雕塑群、忆苦思甜农庄等红色地 标,修建设2.5公里长包含梯步、草地、山地等的微型“长征路”。采用红砖墙体勾缝仿古建筑+为仿真稻草屋面打造忆苦思甜农庄,建成高标准的红色教育基地,将红军树村打造成为教育党员群众、弘扬红军精神的重要课堂。
这棵曾为红军战士和村民遮风挡雨的大榕树,让红色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
“我们老家在云南巧家,1930年搬迁至此,老人们总是跟我们讲这红军树的历史,我也希望把这段历史讲述给我的儿孙后代们听,让他们把红色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里。”村民钟成华一家长居于此,并坚持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村口的大榕树成为了一种图腾,更是我们村里人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它看上去只是一棵大榕树,但流传在乡亲们的口中、记录在老百姓的心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才不会被遗忘。”70多岁的村上老干部宋正银望着大榕树感慨起来。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村上深入推广传播红军树的红军史。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红军树村吸引各地党员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来此“打卡”,聆听老红军、老村民讲述红军故事,感受红军文化,传承红军精神,让红军树成为“红色普格”的靓丽名片。
目前,红军树村已成为了党员教育、团结群众、弘扬红军精神的重要课堂,吸引着更多人来此接受红军教育,走上了一条党建帮扶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培育绿色产业,托起百姓增收致富梦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红军树村土地肥沃、水灌优越,海拔在1005米到1484米之间,地形多样,干雨季分明,年温差较小,日差较大,粮食作物以蚕桑、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羊、猪、鸡等家禽为主。
如此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有效支撑发展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重要载体。
在普格县和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支持下,红军树村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内荒山荒坡土地资源,建成了枇杷种植区、桃树种植区以及百果种植区。既有利于“退耕还林”和“四荒”开发利用,又防止了水土流失,落实了国家农业开发、生态保护、绿色产业、产业扶贫等综合性发展战略及优先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在传统农业方面,红军村在2000亩蚕桑的基础上,深化蚕桑产业发展,在技术、管理、人才、宣传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以集体标准化管理的模式,集中管理3个蚕桑大棚,采取6:3:1分配加分红模式,实现原建卡户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在新型农业方面,与建设现代化特色水果产业园区充分融合,引进先进的水肥一体灌溉系统和管理理念,打造先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园。红军树村建立新型灌溉系统,根据基地实际情况及当时降水量及蒸发量,新建泵房取水,分别在三个园区各新建一处蓄水池,建设水肥一体灌溉系统,实现管理人员在办公室一键式灌溉,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祖祖辈辈在红军树村一组居住的陈光顺感慨道:“以前,自己零散土地就种点玉米、水稻、油菜,一年下来总收成下来一亩不超过2000元,还没减去成本和劳力,现在不但每亩有800元的村集体流转土地费用,之前村上推荐到产业园建设工地打工,每天收入150元,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虽然比原来辛苦,但每天很充实,赚的钱比以前高太多了,现在感觉很幸福,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美丽山河增添一份秀色。
打造金色田园,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图
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红军树村立足“文化+产业+新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打造以红军文化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建成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乡村,绘就出老百姓的金色生活。先后投资270万元,在产业园区建成4米宽、4.4公里长的彩色透水铺装的景观休闲道路,可供游客到产业园区游览、观光、休闲等。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红军树村通过成立村集体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减小返贫风险。村上还把整个农庄采用租赁的方式,确定承包年限以及每年承包金和折旧费,村上具有管理、监督权,减小村集体经济运营风险。
为丰富红军树村种养殖产业结构,建成大白鹅养殖园区,目前,存栏1800只,并加强与宁波象山、凉山西昌养殖基地在技术、原料、销售等方面深入合作,后续将开展屠宰、冷链、深加工、销售平台建设,每年可养殖4季,实现新的村集体效益增长极。
红军树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打造600余亩枇杷种植区、桃树种植区以及百果种植区,共计31000株特色水果,将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果树稳定挂果后可产生利润百余万元,将种植户、加工企业、营销商融为一个红军树产业发展体系,既美了环境又富了百姓。
红军树村党总支书记杨喜慧欣喜地表示:“国家能源集团能来定点帮扶我们村,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定点帮扶资金,帮我们建设了产业园、新建改造村里的学校,也派驻了一位第一书记,与我们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村上组织建设、基础建设、干部作风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我代表全村5033名老百姓感谢你们。”
村上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1089户农住上安全房,用上安全电,喝上安全水,配齐电视网络。通过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分类分层救助,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2人。常态化管理维护村活动室、文化室、卫生院和村道组道等,协调外部资金15万元购置移动式垃圾车彻底解决垃圾清运等问题,大力实施村道路灯“光亮”工程,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老山村有了新面貌。
红色是基因,绿色是底色,金色是点缀。
国家能源集团派驻普格县红军树村挂职第一书记杜杰,他与当地党员干部们一起打造这座金色田园。“我们以红色教育基地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产业,打造金色田园,在红军树下听红军树、走红军步道、品“忆苦思甜”饭,接受红军精神的洗礼,同时,感受这片田园风光,采摘新鲜水果,欣赏桃花梨树,每年将产生利润百余万元,为村里创造上百个就业岗位,让乡亲们享受到党的好政策,过上好生活。”
这片拥有着红色文化和青山绿水的热土,迎来了金灿灿的崭新生活。正是这份红、这抹绿、这片金,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