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4|回复: 1

初中生的千万劳动价值

发表于 2011-4-20 21:27: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初中生的千万劳动价值  
                     陈贤云
    “李怀军真是好样的!一个只有初二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能让一位大学教授刮目相看......”在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只要提到李怀军这个名字,职工就会啧啧称赞,竖起大拇指。
    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何以让人如此佩服?带着这个问号,4月19日,笔者拜访了李怀军,最终得出了结论。
李怀军,是该矿运输区车头组班长,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15年里潜心钻研技术革新项目30多个,分别获淮北市和淮北矿业技术革新一、二、三等奖,其中两项井下安全生产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兄弟矿井推广使用,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用智慧诠释了一名普通矿工的劳动价值。
        小标题一   加倍付出的心酸”
    1978
年,李怀军当上一名迎头架棚工后不久,就被矿上抽调到运输区钉道班打支援,当发现井下时常发生运输事故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井下运输安全上搞出个名堂来。1986年至1994年之间,他购买了大量的电子书籍啃了起来,文化基础差,他就参加了当时矿上开办的职工夜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李怀军从“门外汉”跨进了电子世界的大门。“为了搞试验,我那些二极管、电容、电阻、线圈等电子配件,常常是摆满了一屋子,每天家里都是乱糟糟的。在当时住房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的情况下,妻子和女儿专门为我腾出一个房间当试验室。”谈到当年的艰苦奋斗史,李怀军非常感激妻子和女儿的大力支持。

   
“自己基础差,要干出个名堂来,就要比别人付出双倍劳动。”李怀军说。多年来他在购买电子书籍和搞电子革新试验就花费2万余元。其他工友下班打牌、玩,而他每天下班就钻进自己的小天地,查资料、搞实验,常常为弄懂一个问题、一个原理而通宵达旦,痴迷的劲儿经常让妻子心疼不已。
         小标题二   “苦尽甘来的收获”
   
“1995年,当用半个多月研制的第一个高1.2米、宽2.4米的井口电子安全宣传牌板成功后,我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一有空就到井口欣赏自己的作品。”谈到当年自己“处女作”时的情景,李怀军至今记忆犹新,一脸兴奋。之后,李怀军的革新成果相继出炉,并受到了专家的赞赏。一次,负责该矿煤仓设计的西安设计院一位老教授到调度室参观,当他注意到 “模拟调度盘”上清晰地标记着“袁庄矿运输区制”时,不禁赞叹袁庄矿竟有如此人才,连声询问是谁。一位矿领导指着李怀军说:“就是他。”老教授问道:“哪个院校毕业的?”李怀军一愣后说:“我初中还没毕业。”老教授难以置信:“能设计这种电路至少也要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员才行。”

    1996年后,李怀军的革新发明蒸蒸日上,在他试验室内研制的“红外电控风门、风门语音声光器、红外自动电控风门、雷达式电机车报警器”等30多个革新项目获得成功。2006年和2007年他先后发明了消除矿井煤尘隐患威胁的 “电子自动化喷雾灭尘装置”和有效解决井下会车难的 “电机车数码红灯显示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填补了煤矿安全生产空白。这两个项目均获得了国家专利。2006年,李怀军被安徽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和“十大能工巧匠”荣誉称号,2010年又获得安徽省“技能人才”殊荣。革新路上不止步。2008年,李怀军研制的 《过路架线自动升降装置》获得了淮北市 “五小”科技评比一等奖。日前,李怀军“技术革新工作室”成立,这将是他在技术革新征程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担任运输区车头组班长的他正在构思 “车载磁控锁”、“机车自动撒沙装置”等技术革新项目,向着新的目标进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1 05:36:47 | 查看全部
学习再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