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81|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保健)保健品,不是万灵药

发表于 2011-4-23 12:19: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现在,我们常会在商店货架上、各种节目和广告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保健品。它们大多价格不菲,但总有许多注重健康的人们乐于购买。很多人把保健品当做灵丹妙药,将健康寄托在它身上。事实上,保健品只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但不能替代食物,更不能替代药品。

  人们往往会对保健品的功效寄予厚望,生产厂商也往往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神奇的功效。事实上,保健品究竟能带来多大好处,厂商往往是不清楚的。保健品中的很多成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经研究证实的生物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等,但这些活性并不能与实际看得见的效果画等号。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生物活性与人们所期盼的效果不是一码事。比如说,即使某种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并不能直接推导出服用人在服用含这种物质的保健品后,就能带来抗氧化的效果。很多保健品成分都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科学研究也发现,细胞损伤和老化与氧化损伤有关。但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些成分是否真的能延缓衰老。研究者有时会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调查来评价保健品是否有益。遗憾的是,这样的研究往往得出保健品无效或是不够有效的结论。例如,用氨基葡萄糖缓解关节疼痛、用鱼油延缓老年痴呆症的进展、用维生素C预防感冒,这些最终都被认定为无效。

  某些厂家所宣传的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就更不可信。保健品的作用是缓和而不确定的,即使对治疗疾病有一些帮助,也不能把它作为治疗疾病的主力。如果一种保健品宣称像药物一样有效时,我们反而要对它提高警惕,这种情况往往是生产厂家在其中私自添加药物造成的。要知道,在保健品中私加药物是违法行为,还可能造成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药过量而中毒。

  与药品相比,有关机构对保健品的管理要宽松很多,基本只注重其安全性,不会对功效验证严格要求。然而,保健品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性。与保健品相比,药品的副作用较大,但相关研究资料很多,无论是安全的剂量范围、副作用的发生概率、如何减少副作用都比较清楚,用起来心里也有底。许多保健品是天然提取物,成分复杂,其中很多成分的性质并不清楚,虽然在上市前会做一些安全性试验,但人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依然不确定。即使服用人体本身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不是一定安全,补充过多也有中毒可能。由于人们对于保健品的安全问题不像对待药品那样重视,对用法用量也不太在意,这也给保健品的使用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因此,对于保健品,我们应该持谨慎态度。不要将自己的健康完全寄托于保健品的所谓“神奇功效”上。通过饮食搭配获得均衡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病时积极接受正规治疗,这些才对健康更有帮助。


来源:东方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