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年此时,中交一航局安装公司电调团队都会有来自电气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入,成为团队闫育俊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的徒弟,在重点项目施工一线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持续探索着新技术在行业中的转换与应用。这些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逐渐发展成为支撑公司科技创新、业务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让团队继续坚定地朝着“掌握核心技术”的目标进发。
从黄骅港60多米高的筒仓顶部机房,到钦州港闷热的变电所,公司重点项目大都有电调团队奋斗的身影。
“目前行业对科技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依托闫育俊技能大师工作室,屡屡攻克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创新。”作为电调团队成员同时也是工作室成员的谷永伟说。随着港口生产对智能化、无人化的需求愈发旺盛,取料机无人化系统的研究亟须迭代更新,电调团队便投入到国投湄洲湾取料机自动化改造项目中。其间,团队成员恶补数学知识,以建模开启技术革新:有人负责研究工艺、有人研究微积分运算、有人推导系统传递函数……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取料恒流量控制算法,并在取料机上实现了完美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用程序与算法代替人脑的思考和操作,实现取料机的‘思想进步’,为司机减压。”三言两语间,谷永伟说明了这项拥有国家软件著作权与多项国家专利的技术成果。
电调团队还奔赴湛江港,开启智能装船机开发项目的新征程,打通散货港口无人化卸-堆-装作业链条的最后一环。
当前,国内已有不少港口实现了堆取料机的无人智能作业,但仍没有成熟的装船机智能作业技术。面对新需求,公司决定将湛江港装船机智能化改造项目作为抓手,组织电调团队开展研发工作。不同于北方,南方的港口更加潮湿,盐雾对设备的腐蚀更加严重,对设备的选型要求也更高。在没有参考、调研对象的前提下,团队的一切研发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每当遇到阻力,同为团队和工作室成员的闫洪涛总会在休息的间隙,和大家讲讲团队从前的经历,活跃思维也鼓舞士气,让技术论证与沟通擦出更多火花。在多次市场调研与实地考察后,电调团队最终完成了整体方案的设计,使智能化装船技术顺利通过现场论证。
从最初的港口机电安装到一个个智能化项目的落地;从只掌握单一的编程软件,到专业范围涵盖大多数主流工控系统;从积累身边的微小创新,到承担上级单位的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重大奖项和国家专利,电调团队多年来的成长,少不了刻苦钻研、攻坚克难的团队传统,也离不开传承自众多前辈的工作思维与技术成果。“我们在一场永不停歇的技术接力赛中,大家互相鼓励、扶持着向前奔跑,就会共同进步。”闫洪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