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京沪高铁“以时间换金钱”是双赢之举 | | 2011年4月22日 河南工人日报 | □高君波
记者4月19日从铁路部门获悉,计划于6月底开通的京沪高铁将采取拆除豪华座椅、降低运营时速的方式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需求。降低运营时速后,预计京沪间最快直达列车的运营时间将从原来拟定的4个小时延长到5个小时(4月20日《北京日报》)。
报道中说,当列车时速超过320公里后,速度每提升10公里,列车的能量消耗都会成倍提升。将运营时速降至300公里,高铁列车的能耗和设备磨损必然下降;拆除豪华座椅,单位面积上可安装更多的普通座椅,列车的运营成本也肯定会降低。在此前提下,高铁的票价相对低廉才有可能,所谓“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成为现实。
高铁的便捷毋庸置疑。一些地方在高铁开通之后,也曾发生过航班停飞、汽车票价降低之类的新闻,但相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动辄数百元的高铁票价,还是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于是,作为高铁卖点的“随到随走”与普通列车的“一票难求”,成为一些铁路线上的尴尬现实,屡屡遭到公众质疑。
京沪高铁速度降低延长了列车运行时间,虽然票价会随之降低,也使高铁失去了一些优势,但在很多地方普通列车一票难求的事实说明,很多乘客之所以舍弃舒适快捷的高铁,而去选择乘坐普通列车,是因为想“以时间换金钱”:在速度稍
慢的列车上多浪费几个小时,省下的也许是辛苦几天挣下的工资,如此现实的经济账,让他们不能不认真盘算。
高铁运行速度快是事实,但其运量很大的性质也决定了高铁并不是只有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普通乘客的参与,一节车厢只有那么几个“高端乘客”,高铁发展不可能持续。因此,放低高铁票价身段,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乘坐得起高铁,铁路部门早该如此顺应民意。
降低速度并拆除豪华座椅,由此带来的高铁票价降低,对于铁路部门而言,也并非全是坏事。一方面,应有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并非铁路的唯一追求,另一方面,降低票价之后吸引更多的普通乘客乘坐高铁,达到“薄利多销”的商业目的,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何尝不是一种“以时间换金钱”的明智之举呢?何况,降票价后的高铁利润也许并不“薄”,当然更是多多益善了。
运行安全可靠,票价经济性与平民化,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全新定位,力求让更多普通旅客享受高铁的快捷,进而实现高铁的可持续发展,高铁如此“放下身段”主动亲民,无疑是双赢之举,值得赞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