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5|回复: 1

栓Q哥走红:不止是“梗”的狂欢,更是超越苦难的底层关照

发表于 2022-8-20 15:28: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段时间,来自桂林阳朔的农民歌手刘涛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走红,蹩脚而魔性的英文发音,搭配自信而质朴的怼脸自拍,成为他极具个人标识的出圈名片,他读“thank you”的发音极像“栓Q”,因而被广大网友称为“栓Q哥”或“踢缺刘”(teacher liu)。

“栓Q”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诚然,这其中不乏“洗脑旋律+搞笑形象”的网络迷因在发挥功效,但追根究底,更在于由“栓Q哥”自我书写的“乡村导游逆风翻盘”叙事,打动了万千网友。

憨厚老实的农民形象交杂着浓重口音的“塑料英语”,是构成“梗”使“栓Q哥”在网络吸睛与扩散的初始迷因。道金斯提出的“迷因”这一概念,用来解释用户间广为传播的内容及隐藏在爆红内容背后的内在机理,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基因”。“栓Q哥”最初在网络上走红,得益于他所唱的划船歌《row the boat》。在这条视频中,黑皮肤、厚嘴唇以及格外认真的神情,无不彰显他质朴的农民形象。一开口即是发音别扭且旋律洗脑的英文歌,既打破了人们对于农民“大字不识几个,更别谈会英语”的刻板印象,又颠覆了“英语具有精英色彩,是知识阶层所独具”的既有想象。身为农民却“兼任”英语老师的形象反差,以及一脸严肃却唱歌自带喜剧效果的“搞笑而不自知”,其反差萌引发了一次网络狂欢。

如果说这种反差感仅是“吸粉”的首要条件,那么“栓Q哥”能“固粉”的内驱动力,则在于他向人展现的“超越苦难”的乡村美学。“栓Q哥”从不惮表明自己的农民身份,也不忌讳揭露过往的伤疤,他在社交平台的主页这样介绍自己:一名来自桂林阳朔的农民,家里很贫穷,没有上过大学,学习英语完全靠自学,现在已经是家乡人们心中的“好老师”。

在当年还是百分制的时候,“栓Q哥”在中考英语就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虽然没有条件继续升学,但他依然十年如一日地自学英语,并“逆袭”成为当地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农民英语导游,且在爆红之后依然潜心宣传家乡美景,成为桂林旅游宣传大使。这也让人联想到那位阳朔最高龄导游、74岁会11门外语的“月亮奶奶”。与自怨自艾、安于天命而沉沦的“向下的苦难”相比,他们更多叙述的是“向上的苦难”,即以“光明的原则”追求自我美好理想的人生态度。自揭伤口呈现苦难并非本愿,于苦难中获得救赎,于一草一木的诗意空间中抵抗并超越苦难的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所渴求且弥足珍贵的。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认为,现代人都具有一种“机动的人格”,即“移情力”,这种移情力可以通过当代的传播科技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替代性的世界。在这个空间中,网友们对“栓Q哥”的认知过程,同样也是建构自身价值和审美取向的过程。人们有极大的自主性或是通过戏仿进行玩“梗”社交,或是从他的身上找寻自我,或是投注自己所认可的共通价值为来自底层的“民间英雄”加冕。

当然,这场“加冕仪式”中也不可避免伴随着一些不友好的声音,“土里土气”“看起来不太聪明”等评论层出不穷。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土气不是愚笨,不必将眼睛看到天上去”。乡村人长期扎根于土地,没有练就一口纯正的英文发音,这很正常;就像很多城里人不会划船插秧、难辨菽麦,是同理的事儿。

网络上、现实中,有很多和“栓Q哥”一样的博主、播主,他们在金黄的麦田里跳舞,在泥泞的小道上走秀,在青翠的菜地里高歌,他们的生活不加任何粉饰却那样鲜活,他们在受到生活的磨难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果这叫作“土”的话,或许这才是乡土中国本来的面貌。(尹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22 21:00:48 | 查看全部
“栓Q”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