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36|回复: 0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

发表于 2022-8-22 09:26: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
陈春秋
[align=justify]2003年第一篇“处女作”刊发算起,我接触新闻将近二十个年头。无论是生产单位的兼职通讯员,还是宣传部门的专职岗位,其间采访的人数以百计。各类先进的事迹、感人的故事,如同鞭子一样时刻鼓舞、激励、抽打着我:要努力成为他(她)们那样发光发热、对社会有用的人。[align=justify] 生活中,常常听说警察、教师、医生是个良心活,从事新闻工作以后,才发现匡扶正义,针砭时弊的记者也是个需要信仰与热爱支撑的行当。而这股平凡的力量,皆来自与榜样为伍、和先进同行的耳濡目染。我第一篇上报稿件《郝朝芝救火受嘉奖》,报道了一名煤矿工人在井下孤勇救火受嘉奖的过程。主人公郝朝芝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时工作有板有眼,一身正能量。一天,他看见采区变电所冒烟起火,立即脱掉上衣扑灭。矿上嘉奖他500元,采煤矿长亲自到班前会上宣读表扬信。尤其是报纸发表以后,对他更是莫大的鼓舞,郝朝芝非得要请我吃饭,说在部队立三等功也没这荣光。鲜花易枯萎,掌声会消失,唯有荣誉是持续的。之后,他工作起来更加卖力,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即使退了休,还义务到社区打扫卫生发挥余热,他的事迹也偶见报端。去年,我回矿上办理房产证,郝朝芝距离好远就热情的打招呼,说话间握着的手迟迟不肯松开。末了,硬要留我吃饭,那股子热乎劲让人顿感煤乡温暖,人间值得。[align=justify] 更多时候,劳模、先进人物的行为纯属本能,他们的价值观普遍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罢了。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怀,更加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每每遇见那些默默无声的新闻人物,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当好正能量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看见、认可、尊重劳动,反之就是失职,能不配位。《宣传部来了个采煤工》记录了采煤二区职工朱德峰的故事。彼时,我刚从班组抽调区队写材料,一次去宣传部找老师求教,突然进来一个“闯入者”。“楼下换下来的宣传牌板能不能给我?”来人嗫嚅着说了一句。几经沟通,方知当年矿上开展“劳动之星”评选,朱德峰上半年因出满勤、质量高、安全好,披红戴花上了矿门口的“光荣榜”。那天,朱德峰看到牌板更新了内容,下了夜班一路问到宣传部,想把带有自己照片的那张找来收藏。后来,通过采访得知朱德峰早年家庭贫困,三十多岁还没讨上媳妇,前几年进矿当上了工人,在掌子面上苦干实干,是采煤队公认的“劳模”。随着光景的转好,他在矿上娶了媳妇,生了一双儿女,干劲也更足了。有一年春节,我竟然见满脸胡茬的朱德峰在街上写春联售卖。憨厚淳朴的笑容,布满老茧的双手,龙飞凤舞的字体,构成一副生动的煤海街景。[align=justify]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过去在煤矿,采煤工脏累苦险,当“逃兵”的不在少数,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数是顶天立地的汉子。采煤一区农协工队长高红旗就是其中一位。他为人憨厚仗义,做事公平公正,人送外号“憨子”,在采煤系统名气很大。后来,我有幸与他一起工作,见证了一名劳模人物的成长历程。《“憨子”区长三两事》详细讲述了劳模的“憨”。矿上让他去旅游休养,他把名额让给五十多岁的劳务工老徐;报社记者来采访,他坚持处理好掌子面的隐患下午一点半才升井;班组老蔫雪天骑摩托车摔伤了腿,他带领大伙驱车几十里路探望;上午到集团公司参加劳模大会,晚上又准时出现在班前会上……对人以诚,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事无不成。劳模的事迹每一件都沉甸甸的,这激发了我宣传的热情。随后,我又撰写了《红旗在煤海高高飘扬》等报道,更加奠定了高红旗时代先锋的地位。几年间,他从农协工转成全民合同制,从班队长提拔为副区长、区长,劳模、先进各类荣誉纷沓而来,很快成为那个时代采煤工人的学习榜样。照亮别人,成就自己。在劳模精神的鼓舞下,我也暗下决心,勤学苦练,努力写出更多可读、接地气、带着温度的稿件。2009年12月份,凭借一技之长,我从采煤队考进机关单位。[align=justify]世上只有一种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当上专职宣传员以后,有一回晨练,关工委的老同志给我提供了一个新闻线索:工人村有一位好媳妇陈菊如,十几年如一日侍候植物人公公,街坊邻居人人夸。得知这一信息,上午一上班我便骑上自行车前去采访。进了家门,确实如人所言,陈菊如公公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这让我更加佩服这位普通的矿嫂。但接下来的采访遇到了难题,不管怎么问,陈菊如就一句话:这没啥,都是做儿女应该做的!实在没有办法,我开始与她拉家常,聊她啥时候进的婆家,公公健康时候对她怎么样,给一米八的大块头病人如何更衣翻身等,这下她打开了话匣子。为了便于喂饭,她把饭菜打成糊状;为了增加营养,公公的菜谱一日多餐不重样;为了定时给老人翻身防生褥疮,夜间她与丈夫轮流值班,白天定好闹钟,生怕错过了时间。十几年来,她甚至没出过远门,仅有一次回娘家,也是饭吃一半匆匆返回。由于公公常年卧床不起,身体伴有其它疾病,陈菊如还学会了打针、量血压等护理技能,家里专门配置了一个小药柜,常用药急救药一应俱全……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又何况是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妇!陈菊如的高尚品质深深震撼了我。很快,一篇题为《伊有真心香如菊》的报道在多家报纸刊发,好媳妇的故事越传越远。矿上对此非常重视,陈菊如当年被评为“矿山好人”,还入选了淮北市“好人好事”。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她两个在外上学的儿子,每次回家主动帮妈妈给爷爷洗澡,擦身,喂饭,传承孝道。[align=justify]最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往往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2016年8月18日,在淮北矿业集团实施“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与万千淮矿儿女一道,辞别故土踏上煤矿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携笔融入企业转型发展的浩荡大潮。[align=justif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