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8|回复: 0

劳动竞赛在“老 字号”制造企业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于 2022-8-22 17:28: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劳动报记者走访上海人民电器厂、上海工具厂

我国的劳动竞赛始于20世纪30年代,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持续的发展。迈向新时代,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竞赛与时俱进进入新阶段。随着全市新一轮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火热进行,劳动报记者日前走进上海电气旗下上海人民电器厂、上海工具厂两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制造企业,听企业职工、工会干部讲述劳动竞赛的传承与发展、“以赛蓄能”的实践与探索。

■劳动报首席记者 李嘉宝 摄影 展翔 李成溪

锚定智能“新赛道” 培育岗位“多面手”
上海人民电器厂:赛场上走出新时代“上联人”

上海人民电器厂初创于1914年,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工厂不断进步、壮大,所创造的“上联”品牌是中低压电器制造产业的摇篮。近年来,上海人民电器厂工会围绕智能化发展目标,对传统劳动竞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探索改革,通过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培育岗位多面手,为百年大厂蓄能“蝶变”之路。

“共同约定”
劳动竞赛长效新模式

上海人民电器厂是中低压断路器生产的骨干企业,所涉及的零部件、工人岗位繁多。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近年,这家百年“老字号”正全力推进智能转型。

与智能化发展相对应的,是工会在劳动竞赛上的“求新求变”。

“在20世纪70-80年代,我们的劳动竞赛基本是按照工种来划分的,分为车床、钳工等等,参与人数很多,主要是传统的比速度、比技术、比质量。”厂工会主席程晨告诉记者,智能化生产不断推进,对传统劳动竞赛提出了新要求。

“共同约定”是上海人民电器厂近年劳动竞赛开展的新形式——即通过企业党政、工会、相关车间班组共同商讨约定竞赛目标,从全生产链统一目标、整合资源开展竞赛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竞赛很快带来新突破,工厂开关产品交货周期大大缩短,一般订单3-5天交货,特殊订单7-10天供货,比原来缩短50%的时间,获得了市场的好评。

“从工会角度来说,一方面,我们定期到车间现场了解该‘约定’的实施情况,沟通反馈;另一方面,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职工由厂工会评为排头兵,对业绩突出的班组授予流动红旗,对优秀的项目完成人、责任人予以表彰。” 程晨提到,“共同约定”也是企业绩效评定的内容之一,进而推动形成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模式,为技术工人打通成才晋升的通道。

一岗多能
培育技术岗位“全能王”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如何使劳动竞赛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上海人民电器厂工会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一线技术岗位的“全能王”竞赛,在职工中掀起了极大的比学赶超热情。

“和其他制造业企业不同,我们的产品有种类多、生产线多、工序多的特点。”生产厂长张峻毅告诉记者,上海人民电器厂有20多条生产线、40多种中低压断路器产品,每个产品的零部件平均多达400多个,生产过程可谓环环相扣。

“在以往,各个生产环节手工熟练度要求很高,不同产线、不同岗位上的工人在技术上常是互不相通的。” 张峻毅说,智能产线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释放了劳动力,让更多技术工人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技能,通过劳动竞赛成长为岗位上的多面手。

中压真空断路器产线长童国荣是上海人民电器厂一位资深员工,1990年代进厂的他,从磨床工做起,逐渐成长为全能的技术骨干,随之晋升为智能产线上的产线长。“智能产线启用后,班组里学习氛围更浓厚了,大家都希望争当产线上的技术骨干。” 童国荣说,新时代对技术工人有了新要求,不仅要有力量,更要懂知识、有技术。

今年春季上海疫情期间,上海人民电器厂115名员工封闭生产,工人的“一岗多能”发挥了极大作用,封闭生产期间完成了260份订单,有33份来自方舱。

蝶变转型
百年老厂迈向智能新赛道

在如今的上海人民电器厂生产车间,生产模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投产的智能制造一期工程包括低压框架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两条智能产线,效率均提升了1倍以上,二期工程计划在今年陆续投产。

产能翻一番、企业人均利润提升15%的背后,是职工“金点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智能产线全部由上海人民电器厂智能制造团队自主参与设计,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运用实际和柔性生产。不但拥有目前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低压框架断路器产线中的抽屉座自动装配技术”,同时还能做到一般自动产线无法做到的多规格、多产品混线。

在实用性方面,厂工会通过“小改小革”劳动竞赛,助推产线不断优化。智能机器人、智能立库等先进生产方式不断应用,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智能产线的项目组组长盛昌鑫向记者展示了经过工艺标注、爆炸等编辑的动态三维模型数字化工艺成果, 产线上不同岗位的工人可进行旋转、缩放、装配动画等直观浏览方式,实现“学习”功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操作能力。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上海人民电器厂 “以赛蓄能”“以赛求变”,正蹄疾步稳地实现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办赛”
上海工具厂:用活劳动竞赛“传家宝”

位于军工路上的上海工具厂创建于1949年,是中国工具行业的奠基成员之一。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劳动竞赛凝聚攻坚合力是企业的光荣传统,一次次竞赛带来一次次重大突破,赛出了“上工”这块金字招牌。

光荣传统
劳动竞赛是工会“传家宝”

75岁的丁关仙是上海工具厂的老工会主席,她犹记得自己1968年进厂时参加的第一场劳动竞赛——和两位女同事一起,为宝钢的大锯片订单做技术攻关。

“当时厂里操作机床的还是男同志居多,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机会,我们三位女将有了自己的舞台。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攻关任务,奖状拿在手里的一刻感到特别光荣。”

在丁关仙看来,劳动竞赛是工会的“传家宝”,从自己入厂的20世纪60年代,到担任工会主席的90年代,一项项技术难题在竞赛中被攻克。“4000多人的大厂里,比学赶超气氛浓厚,十几个分厂针对不同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不同岗位的技能比武,挖掘出不少技能人才。”

“任务不完成大家都不想去吃饭,于是后勤职工也热情参与进来,利用下班时间煮汤、蒸馒头,为职工加餐鼓干劲。”

一线生产你追我赶,竞赛成果显现在产品上。1960年动工兴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工具厂特制的26.15毫米钻头,保证了大桥杆件制作的精度。

与时俱进
需求导向为企业发展“破题”

时光荏苒,跟随现任上海工具厂工会主席魏莉的脚步踏进厂区,见证历史的老式机床、现代化的数控机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身影。时代在发展,劳动者在成长,劳动竞赛前进的脚步不断向前。

近年来,上海工具厂工会以促进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以“创新、创效”为主题搭建竞赛平台,鼓励职工在岗位中创新,在生产上创效。

数控工技能比武是上工数控分厂每年的一件大事,30名数控工针对同一目标产品比拼生产技能,争夺冠军的荣誉。36岁的桂强是数控分厂的一名数控操作员,也是新一届数控工技能比武冠军。记者问:“争夺冠军难不难?”桂强笑称“很难”,“每年竞争很激烈,但我们总能在这样的交流中学到东西。”

“数控厂加工的都是客户定制的非标刀具,也就是个性化定制。”数控厂副厂长徐佳告诉记者,数控工的特点是需要在一台机床上完成多道工序,即使是同一个产品,每个数控工的操作手法也会有所不同。技能竞赛为数控工打造了技术交流的平台,让产品的首件合格率大大提升。

精准施策
车间包装效率提高20%

在魏莉看来,工会劳动竞赛的核心目标是助力企业“创新”和“创效”。在上海工具厂各项竞赛中,职工培训覆盖率100%,竞赛考核达标率100%,一项项“精准施策”的小竞赛给企业带来大效益。

近年来,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海工具厂逐类更新产品外包装,提升包装质量与质感。在上工螺纹刀具厂,订单量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为鼓励包装岗位职工提升技能,巩固并提高用户满意度,我们开展了包装工序的劳动技能竞赛。”

争做“最强上工包装工”的竞赛在全厂反响热烈,包装工们从细节入手分析包装的手势动作、如何提升包装效率,工作的干劲儿更足了。而通过开展这项劳动竞赛,螺纹厂不仅包装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包装效率也提高了20%。

每年在上海工具厂,这样“精准施策”的劳动竞赛几乎是不间断的。针对疫情后市场对丝锥产品的强劲需求,螺纹分厂开展“生产加速度,全力保订单”生产创效劳动竞赛;为不断巩固钻头产品质量稳定性,孔加工刀具厂开展轧机岗位技能劳动竞赛……

劳动竞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点面结合,既夯实了上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基础,也不断为“上工”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afbc0891873c84c78aa66008d82c3848.jpg
快 评
劳动竞赛的“变”与“不变”

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在我国最早起源于中央苏区的革命竞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竞赛都是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竞赛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求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的传统优势和工作品牌,新时代要注入新内涵。”劳动竞赛的变与不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时代主题在变,中心导向不变。长盛不衰的劳动竞赛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当前,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诉求。新时代劳动竞赛依然要坚持促进国家发展、企业进步与劳动者自身发展同步推进的中心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创新引领和技术提升,在实现国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形式载体在变,文化精神不变。新时代,竞赛的组织和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技术也在竞赛中被广泛应用,但承载的竞赛文化和精神始终不变。新时代劳动竞赛要始终传承昂扬向上的竞赛文化,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三是职工状况在变,育人目标不变。新时代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水平、发展需求都在改变,职工价值观也日趋多元。新时代劳动竞赛的开展要适应职工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和新就业群体人数日益增多的趋势,以竞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竞赛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感染教育人、以竞赛呼应职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郭秋萍(作者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学部讲师、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