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2|回复: 1

药膳的起源

发表于 2022-8-29 11:13: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河北工人报  
    “药食同源”为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去追问,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我们今天所说的药膳,是在中国传统食疗及烹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加工技术制成的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特殊膳食。20世纪80年代,“药膳热”的出现体现了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药膳不仅仅只是美味和养生,历史上有一些关于药膳的趣事,让“药膳”两个字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

    药物的出现与古人觅食有关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算是对艰难时世的追忆。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按照《周礼》设想的政治制度,天官冢宰之下有膳夫,总管王宫的饮食烹饪,在与膳夫平级的医师系列中有“食医”,专门“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食医的职责,无关于食品的色香味,而是根据当时的医学逻辑来搭配饮食,其工作性质类似于后世的营养配膳师。《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家中著录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其书虽然不传,但参考《金匮要略方论》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推测其内容乃是食物禁忌杂疗之类,可能就是“食医”们的创作。

    魏晋南北朝食物类著作甚多,大半不传,从书名和少数佚文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于膳夫庖官,以记载原料贮存、加工酿造、烹饪操作为主,乃至如祭祀等重大活动中的仪式化程序也在其中;另一类偏于食医,主要有食禁、食养、食治等三个方面,而仍然以食物禁忌为主。如《隋书·经籍志》著录之《老子禁食经》《黄帝杂饮食忌》,以及他书所引的《扁鹊食禁》《华佗食论(禁)》等,从书名看显然属于此类。此外,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戒篇》也专门讨论食忌。至于以食养、食治为宗旨的专著,或当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六之“食治”为始作俑者——此篇单行本通常称为《千金食治》。

    食物治病并非唐代才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医学”解释,则见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令,丧于官。安众,县,属南阳郡。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

    这是“药膳”二字在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此后在古籍中出现“药膳”的还有:《北史·胡国珍传》记载胡国珍“劳热增甚,因遂寝疾。灵太后亲侍药膳。十二日薨,年八十”。灵太后是胡国珍之女,尽孝之事,亲力亲为。《宋史·张观传》记载了张观侍养其父:“早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称其“性至孝”。

    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制作也较为成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在论述食与人的关系时,指出“凡欲治病,必问饮食居处”强调了患者的饮食习惯、食物来源等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而“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经典理论,则强调病除之后食养的必要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食物的药用价值,在其所载的13首方剂中就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骨丸,是由茜草、乌骨、麻雀蛋、鲍鱼制成。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除了用药物治疗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在清热力较强的白虎汤中加入粳米以调养胃气使之不致受损,在逐水力较强的十枣汤中用枣汤煎煮以防伤及正气。诸如此类的还有竹叶石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还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这一时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此皆甘寒救液法也。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这段记载出自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条辨》。不论是雪梨浆还是五汁饮,都是口干渴时理想又美味的饮料,但《温病条辨》又是一部救人于急危重症的临床名著。另一位清代的温病大家王孟英,他写过著名的食疗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书中介绍了日常饮食的性味功用,也收载了一些药膳好方,介绍其组成功效,如生津解郁的香橙饼、大补气血的玉灵膏等。

    药膳的类型丰富

    “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白朴《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这一首元曲里面就提到了阿胶,而在这几年热播的古装剧中也常见到阿胶做成的膏滋或糕点。

    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曾写《服胡麻赋》《服茯苓赋》,《红楼梦》中也有琳琅满目的药膳。宋代描述饮食文化的名著《山家清供》中有许多药膳,还收载了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如第一道食物青精饭以中药旱莲草捣汁蒸米成饭,便引用了杜甫诗句:“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而一些极有特色的药膳神仙粥、九仙王道糕、神仙富贵饼等名称,皆能体现了药膳的文化内涵。

    药膳包含了多种汤羹菜肴,比如粤语地区日常饮食常饮的“老火汤”,产后常用的通乳汤等,很多都是药膳汤。药膳菜肴常以炖、蒸、煮、煨等烹饪方法制作,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记载的虫草炖老鸭:“用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无不透浃。凡病后虚损人,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

    药膳包含了多种养疗药粥,清代黄云鹄的《粥谱》收载了许多药膳粥,如贝母粥、枸杞子粥等。粥适用性甚广,陆游曾有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道家养生就有个“神仙粥”方,以芡实、山药、韭菜子煮米成粥,可以温补脾肾。

    药膳包含了多种茶饮鲜汁,如明目效果备受推崇的枸杞菊花茶,比如清代宫廷的代茶饮(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喝茶一样饮用)中也有很多记载,如以鲜橄榄和鲜芦根煮水当茶,可以清热利咽生津、又或者以秋梨、柿饼煮水代茶饮,可以清肺止咳。

    药膳包含了多种可口药酒,比如延年益寿的周公百岁酒,由清代流传至今, 酒方含有十全大补汤、左归饮等著名的补养名方方意,可以气血双补,补而不燥。比如二仙延寿酒(清代《寿世保元》),只用上等好酒浸泡龙眼肉、桂花和白糖,“封固经年,愈久愈佳,其味清美香甜,每随量饮,不可过醉,能安神定智,宁心悦颜,香口,却疾延年”。

    药膳包含了多种美味膏滋,如治疗咳嗽的五汁膏(清代《经验广集》),用蜂蜜、姜汁、白萝卜汁、梨汁、人乳(牛乳)共熬而成,秋冬时节用一勺五汁膏配上一杯热牛奶,便是香气腾腾,喝完喉咙顿觉舒适的奶茶。另有酸甜可口、消食下气的楂梨膏(清代《寿世保元》),用“鲜肥山楂”和“甜梨”各等分捣汁,和蜜共熬成膏。

    此外,药膳还包含了多种点心零食。比如补肾乌发、聪耳明目的法制黑豆, 用补肾的中药煎液浸泡煮透黑豆后,再将黑豆晒干即成。当然,药膳的类型非常丰富,不局限于上述种类。

    中国药膳,源远流氏,从宫廷至民间,都广为传播。如今,药膳的应用更是空 前广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备受青睐,以致许多药膳餐馆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这不但传承了我们中华传统的医食文化,更是在勇敢的创新中将其发扬光大。

    ■综合《国家人文历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9 11:25:33 | 查看全部
药物的出现与古人觅食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