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0|回复: 1

生命归宿,当尊重个人选择

发表于 2022-8-30 16:04: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生命的降生令人欢欣鼓舞,如何收场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在杭州一个小区,10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在一间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一场有关生命归途的讲座。这群老人从志愿者项巧珍这里,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却又直击内心的词汇——生前预嘱。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在忌讳死亡的社会氛围下,很多人对于这种必然的归宿,缺乏应有的准备。事到临头,即便自己不想过度治疗,家人却不愿轻言放弃。一边不忍心看着亲人插满管子靠呼吸机维持受苦,一边是放弃治疗就会永远失去亲人,两难之下,纠结痛苦不已。

医生把救死扶伤视为天职,家属则把挽救亲人视为孝道,而忽视了病人的自主权利。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命过早终结,但面对难以治愈的恶疾,不少人希望自己能有尊严地离去。事实上,徒劳的过度抢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即便生命得以延续也是没有尊严和质量的。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人财两空”的结局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基于上述考量,近年来不少医学界人士致力于推广生前预嘱,还有人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为自己争取有尊严地离开的权力。几年前,知名作家琼瑶给儿子写了一封公开信,透露她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联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叮嘱儿子万一自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不需要采取各种急救措施,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琼瑶的有感而发,一度引发公众对于“尊严死”的持续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尊严死”与安乐死不尽相同。后者因涉及法律、医学、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古老复杂的问题,难以遽下定论。而前者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自然来临。如果有生前预嘱,家属和医护人员就能了解患者的真实意愿。这不仅保障了患者对生命的自主权,对家属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正因如此,推行生前预嘱取得了局部性突破。今年6月23日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大胆突破,将生前预嘱纳入法律体系。其规定:“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即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进行或者不进行原发疾病的延续性治疗等的明确意思表示。”

这意味着,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如果患者生前立下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死亡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很多老人得知之后,也纷纷希望自己不要“活”在病房里。与其生不如死,不如有尊严地离开。生前预嘱是尊重患者选择权的人性关怀,但当它成为一项制度,纳入立法,还有繁杂的现实问题要面对,是否推广、如何推广,还需要仔细研究。

或许,终我们一生,也未必搞得清楚死亡,但面对这种无法避免的归宿,我们理应预做思考与准备。既然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考题,那就应当允许有个性化的选择。一个人来的时候无法选择,但愿走的时候可以从容自在,遵循本心。任何生命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有些时候,放弃治疗并不等于放弃生命,而是选择在有限的时光中如何高质量地生活。(胡欣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20:28:38 | 查看全部
“尊严死”与安乐死不尽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